灯下奇谈:唐人写宋诗流传千年,我们今天,竟还能见到写诗的地点
文/朱 涛(四川·南充)
《全唐诗》是唐代诗歌的一部总集,共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涉猎诗人两千多名,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奉旨编辑而成。社会影响,不可谓不广。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权威的合集,却收入了一首令人疑惑不解的绝句:“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从字面来看,绝句本身并没有问题:左邻有钱终日忧闷,右坊贫穷却很快乐。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个中缘由已不言而喻。按照作者写作的初衷,即是劝人要散尽财产换书读,酿得美酒待嘉宾。将安居乐道,作为了人生追求的目标。
诗是好诗,通俗易懂也颇富哲理,但作品背景中所隐藏的信息,却又令人颇感蹊跷。原来,这是一首唐人的七绝,乃晚代道士回山人所写。此作,以《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过湖州东林沈山用石榴皮写绝句于壁自号回山人》为题。其大意是说,这是回山人过湖州东林沈山之际,用石榴皮写在壁上的作品,日期是在熙宁元年的八月十九。众所周知,“熙宁”为宋代神宗皇帝的年号,离唐朝灭亡的天祐四年,已整整过去了161个年头,而《全唐诗》,却煞有介事地将此录入,也就确然是匪夷所思的怪谈了。唐人写宋诗,恐怕真还没人听过。
要解此谜,首先还得知道作者的生平简历。原来,其作者回山人吕岩,即神话当中的吕洞宾,又号纯阳子,京兆人氏,一说是唐代河中府永乐县人。其咸通年间得中进士,曾两任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曾经几次来其家中,一百多岁还鹤发童颜,步履轻疾,顷刻之间,能行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豁然开朗,即神仙之事又岂能当真?也许是有好事者伪托吕仙所写,这事当然就深究不得,一定是曹雪芹祖父迷信,稀里糊涂地,将坊间传说,当成了历史,这样的谜团,不解也罢。
其实不然,神话亦可作信史看待。如姜太公吕尚,便是《封神榜》中的人物,但在历史上,却真有此人,因他深受百姓拥戴,故人们便以朴实的情感,创作了很多神话故事,将他化身为助周灭商的崇高形象。吕岩为诗人,亦毋庸置疑。其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乃河东蒲州河中府,即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氏,原为儒生,《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共200多首。
但这样一来,真相就更加无法理解。熙宁元年,。较之史书中所载回山人生年唐德宗贞元十二载,更是相差了272年之遥。即便古人中真的有寿者,也绝对无法达到今天国人平均寿命的4倍。
古老的山门
“地入东林眼界奇,神仙遗迹在榴皮。湖山如旧无东老,酒为嘉宾酿者谁。”这桩奇谈,
宋人王十朋也有所耳闻,还留下了这首《过东林》的即兴之作。这首绝句,东坡居士亦记在了心上,并次原韵赋诗三首。诗题有云:“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对诗之本事,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陆元光《回仙录》均记录得很详:东林沈东老,能酿十八仙白酒,家多藏书,喜宾客。有布裘青巾,自称回山人,知公之白酒新熟,愿求一醉。与之饮,则终日不醉,且言“有如顾恺之食蔗,渐入佳境”。薄暮,取石榴皮书诗于绝壁,诗作则如前文所引。其色微黄,而渐加黑。诗成后,长揖出门,越石桥而去,追蹑之,已不见,意其为吕洞宾也。
东林山全貌
其大意是说,东林之地,有人自号“沈东老”,家中的藏书十分丰富,且喜酿白酒,常以之待客。一次,某身着布制的绵衣且头戴青巾的陌生人到访,自称自己为“回山人”,获悉沈东老白酒新熟,愿求一醉方休的快意。沈东老自然非常高兴,便捧出美酒与他同饮。但二人对酌整整一天,来客却未见酩酊大醉,反倒称这酒后劲醇厚,自己就像顾恺之吃甘蔗那般,这才渐渐品出了真趣。到了黄昏,回山人方起身告辞,并用石榴皮将此诗作题在了绝壁。这首诗,即前文所引的那首绝句,其字先是微黄之色,后渐渐变黑。诗成之后,回山人才对着主人作揖道谢,越过石桥飘然而去。待沈东老跟随着想一探究竟,可人却早就不见了踪影。按东老推测,当日宅中的不速之客,即大名鼎鼎的仙人吕岩。
这件事,确然存在着诸多疑点和传奇色彩。文本较长,故不全引,同好之人可自行查证。
东林山中锦峰塔
锦峰塔局部图
湖州东林山又名“锦峰山”,位于吴兴区东林镇之东明村域。除榴皮诗屋外,还可睹夕照岭、锦峰塔、回仙观、炼丹井、瞰碧亭等诸多景观。原有“玩芳亭”、“眺远亭”,今皆无存。另,回仙观其额为“回山人祠堂”,碑记中,还特地对此作有详释:“回姓盖吕字之隐,山人则仙字之拆。”东林山下,原有“回仙桥”一座,桥额系坡公亲笔。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