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花王与花相谁之美,破解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论的症结

2020-07-14

文/舒茸 (芍药牡丹篇)

说起牡丹与芍药,很多人会争论一番,到底谁更美?

自古以来,牡丹与芍药因花姿卓绝,花开似云彩,成为文人雅士吟诗作乐的丰富题材。若是从表象去欣赏它们,两者花型太相似,赏花人难以分辨。若从时间与世俗的源头,去品读这两款花,会发现它们背后所携带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牡丹与芍药不仅内涵丰富,且品种多如繁星。它们颜色多变,花型多款,花开芬芳,远观似一团炸开的温柔丝绸,近闻花香醉人,深受世人喜爱。随着各朝代演变,它们美丽的姿容,被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与内涵。特别是到了唐朝,观赏牡丹被视为上流阶级的一种风雅乐事,芍药则受到文人雅士的偏见,被屡屡驳斥。

这一现象非常有趣。为何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牡丹,不喜芍药呢?实际与古代传统文化背后深层价值观分不开。现在,我们从这两款花的产生源头与内涵聊起。

一、从牡丹芍药颜色花型,先后时间两者对比,辨别文人印象的礼遇落差表象

首先,从时间顺序了解,先有牡丹还是芍药?

牡丹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有古书记载牡丹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这一花名,最终得到了确立。

而芍药最初可追溯至三国两晋时期,足足比牡丹年岁高出不止一个百年。刘禹锡《芍药花序》经典名句“百花之中,其名最古”,道明了芍药花历史悠久。在古书《离骚》记载:“畔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诗中一词“留夷”译为芍药,意思是说诗人分种了大片的草花,其中含有芍药与揭车。细数芍药之典故,似繁星布满天空。到今日,我国种植芍药历史约有四千九百年之久。

按时间推算与古书记载,芍药早于牡丹的历史足以跨越三代同堂,芍药在各朝各地被赋予的意象更广,实际用处更开阔。

其次,从颜色花型对比,芍药与牡丹区别在哪?

牡丹芍药对比图

从植物科属来说,牡丹属木本植物,枝干似木粗大,呈褐色,枝叶弧度呈细齿型。花型硕大,且花瓣层层叠叠,色泽偏深,花中呈金黄花蕊,花开香气微醺。极富典雅高贵的风韵,置于厅堂之中,一株硕大的牡丹花,仿若有主人的气势,端庄大气。

牡丹相比芍药花,多一丝复古美感,少一点风情。

而芍药属草本植物,花茎呈淡绿色,触感细腻圆滑,枝叶呈圆弧型。花型大且色彩多变,分单、重瓣种类。单瓣芍药,花瓣似云彩,略带通透馥郁的油画感。重瓣芍药花瓣微卷,似少女含春。一朵质量好的大芍药花,可轻易覆盖住少女的脸庞。芍药花芯伴有黄中带红的美感,香气袭人,带有一丝甜味。

芍药花相较牡丹,少一分厚重,多一份轻盈与婀娜。在画家的笔下,似有仙气般萦绕,花朵线条更具极简的美感。

芍药与牡丹之美,各有千秋。

赏花人如何分辨它们?可从枝叶弧度可看出,牡丹叶边缘呈细齿状,芍药则圆弧形。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若从时间源头、花型、种类、植物本身价值比对,其实芍药更胜于牡丹一筹。为何这么说?先打个谜,继续往下看。

由于自古文人爱牡丹甚于芍药。唐宋文人就有赞美牡丹,贬芍药的风向。

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是这样描述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有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诗句中一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两首诗,足以说明牡丹在唐朝时期,极受各个阶级圈的青睐。甚至文人士大夫也偏爱牡丹,不惜用芍药花风情一面,来衬托出牡丹花开云蒸霞蔚,端庄大气。

这源于早期的芍药花,有花重枝轻的感觉,总低垂着头。说芍药花无骨格,在于此。古代诗人当自己是人中龙凤,最讲究风骨,自不会去喜欢芍药花。另一方面,唐朝审美观在于丰腴美人,而牡丹的雍容华贵正好印证这一点。

其实,芍药花开仙气四溢,开得陶醉热烈。只是赏花之际,文人墨客难免对这两款花品评一番,更深层次在于唐宋社会礼制与文化上的特点。

二、牡丹被封花王,芍药为相,背后的深层文化

首先,芍药本牡丹属科不同,自古文人重木轻草。

芍药属草本植物,花开直径如铜镜般大小,早期未曾培育过的原始芍药,枝茎较为柔韧,花大头重,风一吹佛,它便压弯枝条,给人一股柔弱无骨的印象。

牡丹属木本植物,枝茎越长越硬朗曲翘,它自带的古朴质感,与花开时芬芳,有一种贵不可言的感觉。加上文人墨客总爱拿花草比拟自身品质高尚,前有菖蒲意象为自由低调的情操,牡丹花自带挺拔,花木皆奇,在众多花草之间异军突起,固然是一片叫好声。

最重要的是,自古文人重木轻草。牡丹花枝如那挺拔的树木,让人想起苍天大树,向下根系发达,向上枝冠撑天,能为人遮风挡雨,给人一种男子顶天立地的豪迈感。且古代门阀制度,多派护生共生的流向,而牡丹的多枝顶生,也有类似的观感。

不过,早期的牡丹也是生长于旷野,偶然被发现后,被移植于庭院楼阁之中,后经过品种改良才登堂入室,逐步从庭院走向厅堂。唐朝时期,培育牡丹花众多,从单一色,发展为多色:大红大紫、黄、白、等色彩。品种增多迅速,远远赶不上百姓赏花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芍药花确实不如牡丹,一方面是文人墨客借牡丹花比拟自身,另一方面,较少人欣赏芍药,便没有人用心培育它。

其次,芍药别名将离,有结情惜别两意,牡丹端庄大气,具备国色天香内涵

早期的芍药花,因其香气甜而微醺,深受百姓钟意,用以赠佳人是为结情。这里的芍药,称为草芍药,芍药花的品种非常多,而牡丹没有名字之前,也被唤为木芍药。

《诗经》之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意为:男女邂逅,若心怡对方,借芍药花表达爱意,有相约惜别之意。

宋代诗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诗句中一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诗句借芍药花荼蘼之美,感叹世事无常。背景是金兵入城,这里看似说芍药美,实际是以花美衬荒凉,显得氛围更添一丝悲凉。

久而久之,时代发生变化,诗人以花写悲剧,渐渐芍药被披上悲剧色彩。本身芍药花,花瓣飘落具有别样的美感,后来在诗句中更多是被赋予了事难圆的文化内涵。这一内涵的嬗变,实际与当时世俗文化,诗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芍药花

芍药花别称“将离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

到宋代后期,芍药花成为女诗人顾影自怜的意象花。大名鼎鼎的才女李清照,用芍药花谱写了一篇美艳多情的意象。《庆春朝慢》之中,其中“独占残春”“卓约天真”体现了芍药花娇媚动人的美,后两句诗又透露诗人内心落寞,凄凉之感。

以芍药花描绘离别与爱情,具有反差效果,看上去美而感伤。芍药花的悲情文化印象,就这样传于后世。

与之相反的牡丹花,在唐朝得到了最高赞美与传颂。

唐朝最受宠的女性杨贵妃,以丰腴之美闻名天下,据说花容月貌,姿态万千。杨贵妃尤其喜爱牡丹花,借以比其国色天香,端庄秀丽。设想下,古代女子以牡丹自拟,想来是姿容姣好,集世间万物恩宠于一身。人间富贵花的由来便是如此。

唐朝杨贵妃剧照

唐朝社会高阶层的审美文化,从富贵有致的牡丹花得到了印证。因此牡丹花一路向上,从旷野到厅堂,再登九五殿堂,势如冲天。唐朝时期牡丹花的元素,一路席卷了收藏品瓷器、贵妇人头饰、宫廷礼服,在生活方方面面都展露出它的特征:端庄大气、富贵意象。

从上层到草根阶级,将牡丹花高贵典雅的文化内涵,推向一个空前认同的境地,时至今日牡丹花一直给人端庄、富裕、祥和美好的文化蕴意。从明清到现在,培育牡丹,一直是园艺人士的热情所向。

因此,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牡丹花被封为花王,芍药就差点意思,只封为花相。

牡丹花除了被文人墨客赞颂,还晋能融入上层顶峰富贵圈子,而芍药花一路飘零,辗转于落魄,自带坚韧的路上。即便被封为花相,它却是女诗人借以顾影自怜的意象之花。

芍药与牡丹在古代文人眼中的风彩,极大受到世俗礼制、文化风向、以及诗人内心世界历程的影响。

笔者认为,芍药与牡丹花各有美感,甚至芍药甚于牡丹一筹。

随着近代发展历程,芍药花经过品种改良,芍药枝弱垂头的特征早已被纠正。它颜色丰富不落俗气,有淡黄、粉、白、紫、黑、等多种颜色。每一朵花开自带仙气萦绕,花瓣通透似润玉,有流动于鼻尖的香气,每一片花瓣重重叠叠,如轻颤的薄云朵,粉中带白,美得不可方物。

更有甚者,是渐变色的芍药花, 名为落日珊瑚,每一天的颜色,似落下的太阳,由鸡蛋红到粉红、绛红、淡粉、白色。一朵芍药的美,如激动的心情,从澎湃到平复。它依旧绽开极大的花瓣,羞羞涩涩,缓慢的给予你视觉美。

芍药落日珊瑚6天变幻

而芍药过于厚重,少一点轻松的感觉。

从医用价值来说,两者皆是不相上下,但芍药早于牡丹数百年,它曾成为一味中药,为广大妇女带来舒缓病痛的功劳,这一点就比牡丹高一头。芍药花可做花饼,且花籽可制油,后来居上的牡丹实则是受到唐朝时代的礼遇,一飞冲天。

若从平常赏花人的角度看,芍药与牡丹花,它们本身只是花。花开花落,是世间美好的一部分。

最后:

欣赏一朵牡丹或芍药花,可以从时间的源头去了解,从它的文化内涵窥探到古时不同阶级的价值观,也能从简单的花姿视觉体会到它的美好,带来心情上的愉悦。

世间花朵万千,对于相似的两种花,世人总想分辨一番,对于花朵来说,兀自绽放就是美好。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