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入狱后,看到狱卒送来一条鱼,突然崩溃大哭,写下一首诀别诗
用苏轼自己的句子来形容他,那必然是“千古风流人物”,其跌宕风流处,不亚于任何一段诗酒年华。苏轼把人生看得很透彻,他明白每一个不能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他回首向来萧瑟,所见无晴雨,所以他九死南荒无恨,江海寄余生,所以他在悲伤痛苦的时候,写下的却是满满正能量。
可是有一点,苏轼无法释然,那就是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我们都见惯了苏轼在诗词歌赋里的潇洒倜傥,却没怎么见过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萎靡苟且。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在诗文里暗讽朝政被一纸告上御状,随后下入大狱,等待他的将是同僚们泼洒的脏水与吏部无情的严判,是为“乌台诗案”。
苏轼是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最看不惯朝廷改革新法的种种弊端,像什么朝廷给百姓贷款的青苗法,两浙地区严苛的食盐专卖法,还有鼓励人告密以获取名利的监察制度,那都是身为朝廷官员的苏轼所忍不了的。在其位谋其政,苏轼虽然有心改变现状,却无力与朝廷抗争。
唯一的出路便是写写诗,讽讽刺,过过瘾。你不是搞放贷吗?那就好好搞啊,为啥把贷款程序搞得那么复杂?“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光留个好名,实际效率极低!你不是食盐专卖吗?管得太严苛,身为吃货连盐巴都吃不起了!“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虽然苏轼文字功底极佳,但耐不住他性子急啊,什么破事都往诗里写,最后人家御史台收集收集罪证,竟然揪出上百首作品,受牵连者达三十九人。人证、物证具在,苏轼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当御史台一找上门来,他就知道好日子到头了。“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据说在押送途中,苏轼曾一度想跳水自尽,可见其害怕程度,也可见他写的那些嘲讽玩意到底有多犀利。“乌台诗案”前前后后总共审理了五个月之久,苏轼也经受了五个月的牢狱之灾。到底是死罪还是活罪,谁都不知道,而在狱中的苏轼尤其煎熬,在等待最终判决的同时,苏轼之子苏迈负责每日给他送饭。
但是父子不能见面,消息不能通达,餐食只能由狱卒来回传递,所以父子之间相约定下暗号:如果结果未出,那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死罪等消息出来,那么苏迈便送鱼。一日,苏迈因事未能亲自前往,而是委托了一位亲戚去送饭,谁知这亲亲戚送的恰恰就是鱼。
狱卒一拿过去,苏轼一看,顿时泪流满面啊:这下是凶多吉少了!陷入绝望的苏轼脑海里浮过万千思绪,最终决定给弟弟苏辙留点东西,便挥笔写下了诀别诗。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苏轼已经相信自己即将被处以极刑,“心似鹿”、“命如鸡”、“愧老妻”三连,恰恰表明的就是苏轼面对死亡的感慨。据说这两首一组诗最后传到宋神宗那里,神宗也是感动不已。
苏轼没别的,就是才华,这才华不仅影响到千年之后的我们,更感染了当时的无数人。为了拯救苏轼,苏辙甘愿退去官服为兄折罪,不少朝廷官员都为他出面,就连老对头王安石都为其求情,就连太皇太后曹氏都出面调解,最终苏轼才免于一死。不得不说,只要是苏轼的事儿,不管好坏善恶,都是浓浓的诗意啊。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