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歌女苦求苏轼不要离开,苏轼破例写了两词相赠,后一首成千古名作

2020-07-03

唐宋时期,文人和歌女看似两个相距很远的阶层,却因为种种原因,联系十分紧密。文人是读书人,金榜题名是要为官主政的,歌女往往是穷苦百姓出身,卖艺取悦主顾。即便是在当时,歌女也是被人轻视的,不过许多文人士大夫却在贫贱和显贵时,都与歌女有着不解之缘。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个别的,而且群体性的,哪怕是苏轼也不能免俗。然而,苏轼的作品中,毫无对歌女的轻薄之言,反而着重刻画她们的情意,她们的凄惨身世,寄予了无限同情。当时,苏轼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是名满天下的文豪,几乎所有的歌女都希望他能为自己写诗填词,那样会让自己也声名鹊起。苏轼几乎也不拒绝这样的请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应歌女之邀所作。

但是,苏轼毕竟很忙,他并非一般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为哪位歌女连写过两首诗词。这个规矩,直到在苏州时才被打破。

宋神宗登基后,苏轼因为对王安石新法不满,只能出京到地方任职。贬谪在外的日子是难熬的,苏轼往返各个州府为官,熙宁七年他接到命令要去密州担任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要经过苏州,算起来这也是他在一年之内第三次途径于此了。幸好,苏州知府王海不嫌麻烦,再次设宴款待。

宴席上都是多次唱和应酬的朋友,酒酣耳热之际,苏轼也流露出对宦海沉浮的厌倦。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有一位歌女马上下跪,拉着苏轼哭泣,请求他不要离开。最开始,宾客还以为是歌女作秀,好一阵子才发现这位歌女是动了真心。苏轼也很怜惜她,宽言相慰,当场还填了一首《阮郎归》送给她。

第二日,苏轼就要出发,他却意外发现,昨日宴会之上的歌女已经早早在长亭送别。苏轼对歌女虽然同情,但一般都是逢场作戏,宴会之后并不联系。这一次,歌女的举动让他十分感动。于是,苏轼又写了这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在上阕中,苏轼感怀自己容颜已老,白发已生,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小珏认为,这里的家乡应该不是指四川眉山,而是北宋都城开封。苏轼备受打击,却并没有绝望,不然也不会继续为官,他依然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能够为国家献计献策。

然而,现在新党当政,他受到排挤而出京,不管是昔日的朋友还是现在的新贵,都与他没有什么交往,这让苏轼体会到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眼前这位歌女,才依然殷勤道别,给了苏轼些许温暖。

上阕写的是离情,下阕写道别意时更加惆怅。要告别时,话还没说出来就哽咽了,细雨和斜风吹打着面颊,泪水也顺势留下。苏轼却告诉歌女,不要擦拭它们,就让它们洒满衣衫。这也可以作为下一次相会时,作为相知的凭证。

苏轼在下阙中的后几句,极尽浪漫主义风格,将离别的哀愁描述得诗情画意。他任泪水横流,不怕打湿衣衫,还要将其作为信物,这是不是很像现在的情歌?想必这位歌女得到苏轼的大作后,也会欣喜若狂,只可惜的是,苏轼给她填了两首词,却没有将她的名字留在其中。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