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雄奇:中山国动物造型青铜器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白狄鲜虞族在今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带建立的一个国家,先后与燕、韩、赵、魏、齐等五国相抗衡,在战国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古代文献关于中山国史事的记载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长期以来几乎被人们所忘。
1977年,河北平山三汲乡发现战国中山国王墓,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墓中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为以往北方地区同时期墓中所少见,尤以一批错金银动物造型青铜器引人注目,其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代表了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高水平,并独具地方特色。
▌造型美:憨态可掬、生机勃勃
中山国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有写实动物,也有虚构动物,但无论写实或虚构,中山工匠不仅赋予肃穆的青铜器逼真的外型,而且表现出力量、运动,由外而内形成了蓬勃的生机和飞扬的神采,是中山国蓬勃发展的象征和见证。
错金银铜神兽 长22.1厘米 高11.8厘米 重4.1千克
此物为王跽坐时的扶手或镇席之物。神兽是虚构出来的动物,似牛非牛,颈部粗壮扁平,向前伸直,脊背宽平,尾巴短直,腹部浑圆低垂,四肢短粗有力,显得憨厚敦实,生机勃勃。
▌气势美:勇猛矫健、威风凛凛
中山国动物造型青铜器不仅外型活灵活现,而且颇有气势,显示出中山人在开疆拓土的搏杀中坚强的意志以及少数民族的飘逸飞扬的神采。
▌结构美:对称平衡、和谐有序
中山国的动物造型青铜器,除在外型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能工巧匠在动物设计等方面也是匠心独运。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此座以猛虎噬幼鹿为主题,采用三角形稳定原理,猛虎两后腿为第一个着力点,右前腿和小鹿的腿为第二个着力点,猛虎用力左蹬的左前腿是第三个着力点。外型上勾勒出猛虎噬鹿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三个受力点则稳稳承托住了上部屏风的重量。
▌层次美:上下呼应、妙趣横生
中山国还有多种动物出现在同一器物上的情况,这需要合理安排动物的层次,方能多而不乱。还同环境对话,有极高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此案座共包含16只动物,不同的动物之间或层次不同,或采用间隔排列,繁而不乱,动静结合,疏密得当。双翼双尾龙凤交叠在方案中间形成的半球形,通过弧度稳定了整个器物的重心。更奇特的是,方案的案框由4件一斗二升的斗托起,而斗又由4条龙的龙首承托。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将古代木构建筑挑檐结构制成的斗灵活应用的实例。
银首人俑铜灯
灯高66.4厘米 银首铜人高27.6厘米 蛇顶双灯盘通高23.2厘米虽然此灯主角是一个玩蛇耍猴的艺人,但令人称奇的,则是那3条蛇。艺人左右手分别各握一蛇,左手握住的是一蛇尾,蛇身卷曲,蛇吻向上托起一个灯盘;另一条大蛇盘踞在底部灯盘处,蛇头顶住男子左手的蛇身;男子右手的长蛇向上直立托起左上部灯柱,柱上面又装饰有夔龙戏猴纹饰。3条蛇分踞三点,既保证了全灯重心的稳定,又保证了灯火的均匀分配。而耍蛇艺人面部为银制,眼部为黑宝石,胡须微翘,笑容可掬,长袍曳地,广袖低垂,风度翩翩。每当漆黑的宫殿点起这盏灯,跳跃的灯火照亮了艺人黑宝石的眼睛,长蛇仿佛也游动着活了起来。
▌纹饰美:金银交错、宝石闪耀
中山国的能工巧匠不仅赋予动物青铜器造型、结构、布局美,还利用金银等材质在青铜器表面错入多种多样的纹饰,使它们告别单一青铜色的严肃呆板,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虎噬鹿屏风就采用了错金银的手法进行装饰。在黑褐色的虎头、虎背、虎尾、等处先设计好花纹和凹槽,再将大金片嵌入槽中虎腹和虎腿处设计卷云纹,嵌入银,最后用错石将全身错平磨光,金黄银白耀眼夺目,交相辉映。
再如前文所述错银铜双翼神兽通体错银,用银片银丝错出口、眼、耳、鼻、翅、尾等部分的斑纹,背部用银错出两个蟠于云中的龙雀纹,两翼长羽上扬,布满长羽纹,使神兽灵秀雄奇,其他部位以云纹为主,虽统一却变化莫测,又增添了富丽神秘的意味。
▌虎噬鹿屏风座局部
中山国的工匠们在打造纹饰时,多以动物的形状、特点、用途为依据,鹰、凤等鸟类身上多错羽纹、鸟纹,龙、虎等猛兽身躯多饰以鳞纹、虎纹等,再辅以云纹、带纹、波曲纹等,纹饰精巧且富于变化。有些部位还辅以绿松石、红宝石等点缀,红绿相间,更添珠光宝气。虽然动物周身的纹饰千姿百态,但是构图均衡对称,通常以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中轴线可以是动物的脊骨,也可以是鼻梁,在其两侧稳重、整齐、匀称地排列;而多重纹样同样讲究分层排列,这样纹饰更加立体化,更能够给人的感官以强烈刺激。可以说,这些纹样不仅富于变化,同样有着秩序和章法,在对称和变化中,体现出生命的律动和力量。
本文根据 石家庄/周蕾《隐秘的雄奇:赏战国中山国动物造型青铜器》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于《收藏》2019年06月刊。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