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学生读此诗问“春天哪来的桂花”,不少家长答不上来,王维错了?

2020-07-02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质疑是让我们进步的最好方式。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孩子们对课本中文章提出的质疑,笔者总是认真对待。不过,孩子们对于古诗词的质疑,有时候往往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

比如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时,问:“烟为什么是直的”?比如读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时,问:“冬天哪来的大雁”?再比如问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烟为何能是紫色?

说实话,面对这些问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是回答不了的。若只是随口说一句:“这是诗人写诗的意境,只有这样写才够美”,个人觉得是不太负责任的做法。以上这几句诗该怎么解答,笔者在前几期已经和大家说过了,本期要和大家说的是一首王位的千古名作《鸟鸣涧》,大家请看全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于王维年少游玩时,千百年来备受后世名家推崇。大家喜欢它的原因很多,笔者稍加概括了一下,共有两个。

首先,这首诗只用了一个“静”字,却句句都在写静。最重要的是,明明是写静,但除了第二句是静景外,其它3句都是动景,这就非凡笔所能写就了。轻盈飘落的桂花,月光下的山鸟,流淌的溪水,每一种景物都给人闲适之感,王维确实是个布局高手。

其次,此诗的意境之美非一般唐诗所能及。王维写诗不爱用典故,也不爱用生僻字,就喜欢用最直白、简单的语言,但偏偏他就能写一股别样的禅意,所以后世称他为“诗佛 ”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诗的着力点,其实就在一个“闲”字上,心若闲了,一切就都静了。静不下来时,每次读到这首诗,就如同身临诗中景,品味那番别样的意境之美。

因为诗写得如此出色,被选入课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对于这首诗,我带的6班有一位家长找到我,说他家孩子对此诗提出了2个质疑,他表示自己一个都答不上来,又不想随便敷衍孩子,所以才来问我。其实这两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孩子都问过,而且不少家长都答不上来。

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质疑,诗的前两句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是春天哪来的桂花?孩子提出的第二个质疑,“月出惊山鸟”中月亮出来哪有声音,怎么会惊了山鸟呢?这两个质疑看上去都有理有据,难道王维真的写错了吗?显然不是。

对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先得明白诗中的“桂花”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经常说丹桂飘香确实指的是秋天,大概就是下半年开学的那段时间。但事实上,桂花是木樨植物,除了丹桂还有月桂、金桂、银桂等等。有些桂花是4季都开的,所以从逻辑上来看王维此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显然我们理解一首诗,不能只是从逻辑上分析,还要理解诗境。不管王维当时看到的是不是桂花,从这首诗的意境上来看,写桂花而不写其它花种,确实是很高明的做法。桂花的特点在于花很小,颜色也不鲜明,所以若不是认真观察是很难发现它随风飘落的,只有心闲了才能一眼就看见桂花落,你若是在此处写桃花落就显然没有这种闲的意境了,这是王维的高明之处。多年后,宋代才女李清照写了一首《鹧鸪天·桂花》,用了“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来形容桂花,取的正是桂花的不起眼,用它的这一特点来写疏与远。桂花的不张扬,体现的就是一个“闲”字。

而对孩子的第二个问题,“月出惊山鸟”其实是有意模仿曹操的千古名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的意境。大家别小看王维这5个字,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留白。月亮出来本身是不会惊了鸟的,那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很显然这是月亮出来前后的景物变化。皎洁的月光洒在山谷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树影斑驳,溪水泛着的光亮,都可能惊了山鸟,但是王维却不直说,让大家自己去想象。这种写意和留白,5个字胜过一般写景诗中的数行,这样的水准唐代能达到的诗人没几个,而王维十分擅长。这种写法,在王维的众多诗作中都有。

解开了这两点质疑,我们就明白王维不但没有写错,而且写得很高明。通过这次解疑,大家就明白孩子读古诗词时,是真的在认真思考的。虽然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或许不一定能体会到诗人的高明,但他们的问题却能让我们对诗作本身有更深的理解。很多人觉得这些孩子太“杠精”了,但笔者反而觉得只要他们提出的质疑是有理有据的,我们该鼓励他们,毕竟死记硬背不是什么好事。一首好的作品,不会因为质疑而不好,反而会在质疑中让我们收获更多,不是吗?欢迎讨论。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