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卷,字大如斗,是徽宗少见的大字行楷作品!
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卷,绢本 楷书 27.2×26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秾芳诗帖》书写年月不详,字大如斗,是徽宗少见的大字行楷作品。乍看之下,行笔在迅捷之中偶有顿挫之处然而,细细观之,却大多是绢本重新装裱的织线扭曲所产生的变形,运笔上应该提腕行之,而少用指力。。使转间亦大量省略了较细腻轻微的提按,而改为豪爽干脆的疾刷及踢钩,骨力更显绰约,如“化”“风”的最后一挑,线条也少弯曲多耿直,相对的显示出笔画搭造间的精准与矫矫不群。
横、竖画大都粗首细末,起笔稍重,然后顺应笔锋弹性收束,至收尾处复提笔重按,顿挫成“鹤膝”状,此“鹤膝”笔法在薛曜《夏日游石淙山诗》中已见端倪,宋徽宗加以强化,成为瘦金书的典型用笔特征之一。除了富于装饰性以外,鹤膝之顿挫还能发挥调整用笔节奏变化的作用,以免由于瘦金书行笔快捷流畅,造成点画过于浮滑的弊端。
撇、捺画颇为舒展,长撇起笔时作弯头状,收尾处略肥,短撇起笔呈斜面,收锋迅速,尾稍尖细。捺画是瘦金书中颇具神采之笔,起首前半截由粗而细,至捺尾处陡然增肥,且作长脚,飘逸遒劲,饶有风韵。横折画用笔外拓,转折处颇似颜体楷法,横部末尾轻提,竖部起首重按,对比强烈而接承自然。
陈邦彦曾云“此卷以画法作书”,赵佶工于丹青,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画意纯属自然。此帖点画扁薄,与兰竹之叶多有相似。以书入画古已有之,而以画入书者当推赵佶为典型了。清代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掺以画法,然终嫌雕琢太过,而不似赵佶瘦金书之意趣天成。第一眼看到《秾芳诗》就被迷住了。“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