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福州仓山古厝变身博物馆 唤醒沉睡的公共文化空间

2020-07-02

乡村农具吸引城市孩子。 叶义斌 摄

市民在仓山区建新镇台屿乡村博物馆参观体验。 叶义斌 摄

6月初夏的每个周末,位于仓山区建新镇的台屿乡村博物馆都会迎来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这座博物馆依托清代古民居陈祺厝建设,透过古厝的韵味,参观者可以感受周遭的时代变迁。自去年9月开馆至今,虽受疫情影响,该馆的参观人数仍超过5000人次。

一年来,仓山区以台屿乡村博物馆为示范,先后建成了17座各具特色的村(微型)博物馆并对外开放,一批古厝重新焕发生机。

活化古厝,彰显博物馆双重魅力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的陈氏五楼,是帝师陈宝琛的故居。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并且集南方园林意境、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如今,修葺之后的陈氏五楼,又增添了新魅力——螺洲镇依托陈氏五楼的沧趣楼,建成了“名贤文博馆”。

文博馆分上、下两层,开辟有明清名贤、近代名贤、红色人物、现代名贤4个展区,创新性地运用了水墨长卷、螺洲古镇浮雕、“螺洲名贤朋友圈”、40米长编年史长卷、多媒体投影等单元,梳理了螺洲古镇自明朝以来最具代表性的50余位名贤人物的生平故事,并展有吴石将军寿山石印章、亲笔信札、林觉民《与妻书》《陈宝琛诗文集》等珍贵文物复制品十余件。

“螺洲自古名贤多,依托沧趣楼打造的博物馆,用现代化手段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认识螺洲乡贤的窗口。同时,这座著名古厝也得到了有效使用,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保护。”螺洲镇党委宣传委员鲍浛斌介绍说。

仓山区古厝数量多,古建筑及近现代建筑共有308处。如今,古厝变成博物馆,市民游客既能看古厝,又能观展览,感受到双重魅力。“螺洲镇名贤博物馆”的建设模式,为全区树立了模范。

依托区级文保单位阳岐严氏宗祠建成的阳岐严复博物馆,成为游客全方位了解严复生平事迹的好去处;建在闽剧始祖之一曹学佺出生地的闽剧展示馆,全面讲述了闽剧文化的脉络……据了解,仓山区已建成的村(微型)博物馆中,有一半是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而来的。

“古厝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城市记忆。仓山区将村(微型)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说。

多元共建,形成博物馆开放矩阵

闽海关文化展览馆、金山花乡微型博物馆、郭宅竹器乡村博物馆、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多样化的背后,是仓山区对村(微型)博物馆多元建设模式的探索。

“我们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包括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通过共建、捐赠、藏品展出等形式参与建设,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村(微型)博物馆的日常业务运行,更好地实现村(微型)博物馆的各项功能。”仓山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位于烟台山文物登记点卫理公会总部旧址的茶港历史文化展厅,便是由仓前街道与福建春伦集团合作共建的。展厅里不仅介绍了福州茶港起源和福州茶叶贸易的蓬勃之路,还展示了福州茉莉花茶制作的古法工艺和福州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里,游客既能了解福州茶港文化,还能在馥源艺文空间喝茶、品尝美食,度过一段闲暇愉快的时光。”福建春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展厅自去年建成以来,已成为烟台山新的网红打卡点。

此外,仓山区还通过挂牌,引入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建盏建窑艺术馆、大漆艺术馆、山海恒达标本馆、船政文化博物馆等加入村(微型)博物馆,在全区形成了村(微型)博物馆开放矩阵,让市民游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图索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游览需求。

对于自建、共建、挂牌等多样化方式建设村博物馆,业内人士从专业角度给予了肯定。一位博物馆行业专家评价说,每座博物馆的运营、维护都是长期性任务,全部由政府大包大揽是不现实的,仓山区的多元共建模式,解决了博物馆谁来运营、如何长期坚持的问题,所以能让村(微型)博物馆形成一定规模,给文化爱好者带来更多文博福利。

创新提升,打造“老仓山”新名片

仓山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被称为“老仓山”。如今,通过对传统资源的活力利用和建设模式的创新,一座座村(微型)博物馆渐渐成为“老仓山”的新名片。

以盖山镇郭宅村的竹器乡村博物馆为例,虽面积不大,但特色极为鲜明——展示了100多种竹编工艺品,包括花篮、花瓶、果盘、盆景套、面点盘、礼品盒等生活用品,以及绘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瓶、盒、盘和折叠屏风、桌屏、围炉屏、挂联、挂框等工艺品,让人大开眼界。“竹编距离城市生活越来越遥远,能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欣赏到如此多彩的竹编技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看完之后才知道,这个村曾是‘八闽竹编第一乡’,厉害!”游客林女士对这座博物馆赞不绝口。

接下来,仓山区还将有不少村(微型)博物馆接连出现。目前,各镇街及相关单位正按照村(微型)博物馆三年建设方案的要求,将村(微型)博物馆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同时,该区还注重把村(微型)博物馆文化资源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开辟中小学生游学线路及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对已完成建设的村(微型)博物馆开展评星挂牌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村(微型)博物馆管理制度、动态评估机制,推进村(微型)博物馆稳步发展。

“我们将加强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监管,确保建筑的安全。”仓山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对已开放的村(微型)博物馆配套相应的讲解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使其与现有博物馆体系形成互补,把“老仓山”这张历史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