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汉服已有5000年历史,为何还没成为国服?史学家表示:有4点原因

2020-07-02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汉服的历史不可不谓悠久,根据《史记》等一些古籍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而根据考古实物,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祖已经懂得了纺织。

黄帝的妻子嫘祖是第一个种桑树养蚕、利用蚕丝“抽丝编绢”的人,所以黄帝制衣裳这件事,实行的人是嫘祖。当然了,考古学普遍认为,虽然黄帝是华夏人文的始祖,但真正意义上的汉服出现,应该是在殷商时期。

汉服历史悠久,但现在还没有成为正式国服,像邻国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汉服,在古代其实都深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所以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韩服,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那为什么汉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大家心里却没有和国服划上等号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可以分4个方面来说。首先第一点,历代史书基本都会有一块地方是腾给《舆服志》的,啥叫舆服?就是指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举个例子,《晋书·舆服志》就讲到:“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也就是说,在古代,历朝历代的服饰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朝代总有创新,不然就没必要专门写进规章制度里面,做出详细分类了。所以,几千年下来汉服的款式五花八门,种类丰富,汉朝女子穿深衣,明朝女子穿衫袄、褙子、裙子、对襟小袖等,总有些变化在里头。

汉服作为传统服饰,形制非常多,就连一只袖子都可以玩出几百种花样,要在这么多花样里选出最让人普遍接受的,难度可想而知;拿穿着场合来分,汉服可以分礼服、常服,究竟该以礼服为标准,还是该以常服为标准呢?所以汉服确认国服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其形制多样。

第二,汉服这个概念通常指“汉家衣冠”,但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虽然人口多,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中华民族本为一体,没必要特意以某种服制为先,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体现了包容开放的心态。

第三,汉服发展是经历过断层的,明末清初推行“剃发易服令”,长发束冠改成了辫子,汉裳也渐渐被以满服为模式改良发展而来的旗袍、长衫、马褂等取代,300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已经足够给传统汉服带来冲击。

再加上近代西服传入,大家的日常服饰就更偏往舒适的方向走了。如今我们在街上看到的汉服多数偏简易,不像古代真正的汉服那样考究,真正的汉服复原起来很费力。

当然。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服饰的精美,褒衣广袖、系带隐扣、还要带上纹饰配件,像《红楼梦》提到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哪个不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制作精良呢?

最后,国服这个概念其实也很模糊,大家对它的理解总有差别。民国时期的“国服”仅仅是区别于外来西服而言的,专指中国服饰,没有上升到正式礼服的高度,非要做个对比的话就跟国货的意思接近。

以前媒体报道的“国服”就是中山装与旗袍,如今的汉服热其实算是新时代潮流,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层次理解的话,穿出街的汉服其实跟普通衣服没啥不同,认认真真论起国服标准又是一项大工程,七嘴八舌难确定,唯有中国自古便是“衣冠上国”这点,是得到公认的。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