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白居易在《文苑诗格》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意,什么是境?

Image 2020-06-27

前言

作诗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意境二字。意境二字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一个是主观的情感与认识,一个是客观的事物与环境。

我们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营造自己的意境呢?

早在唐朝,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中的意境。

一、什么是意?什么是境

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诗人,也是整个唐朝,少数可以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诗人。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什么是意、什么是境:

或先境而入意,或入意而后境。古诗:“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家贫”是境,“愁到”是意。又诗:残月生秋水,悲风惨古台。”“月”、“台”是境,“生”“惨”是意。

从白居易所选择的诗句来看,他所说的意和境,就是情和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体现在一句之内。

例如:“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

遥远的长路,是境,终于走到了终点而开心,喜行,是意。贫穷的家,是境,归来时见到破败的家而悲伤,愁到,是意。

又如:残月生秋水,悲风惨古台。”

残月、秋水、悲风、古台都是境,生、惨,是意。

二、意与境 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叫做《文苑诗格》,是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理论。关于意和境,他还说道:

若空言境,入浮艳;若空言意,又重滞。

假如只写景物,就堕入浮艳;假如只写情感,就重滞。这几句的意思是,白居易认为,作诗要避免浮艳和重滞,就要注意情景结合。尽量不要把情和景(即意和境)割裂开来。

不过,上面举的例子,都是一句之内的意和境,还有整首诗中的意和境。句中意境也好,篇中的意境也好,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三、句中的意与诗眼

从第一段可以看出,白居易举例子的诗,都是一句之中见意境。但是四句诗还是分了两类。

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这两句诗中,每一句实际只有一个名词,路、家。最体现作者情感的是两个动词:喜、愁。

残月生秋水,悲风惨古台。有四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只有中间一个字是动词。

白居易所说的意,是动词表现出来的情感:生、惨、喜、愁。这种词常常被认为是一句之眼,即诗眼。

诗人使用哪个词作为诗眼是非常慎重的,诗眼代表了诗人的态度。例如杜甫诗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

柳宗元诗: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其中的割。

四、意象的意

白居易所说的境:月、台等等,其实是物象,即景物。

但是诗中的景物本身,其实也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很多景物的感情色彩是通过修饰语体现的。

例如修饰语悲,加上物象风,形成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悲风。

古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不用诗眼、不用动词,也能表达完整的意境。

例如元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又如宋朝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的鸣、惊、别都是偏正词中的修饰语。

又如唐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五、整首诗中的意和境

上面提到白居易说过:“若空言境,入浮艳;若空言意,又重滞。”

老街认为,在一句诗中,要重视意和象的组合,名词选择什么修饰语很重要,一句之中如果有诗眼,也要斟酌。

一般在五七律中,中间二联常常一联侧重言情、一联侧重写景。

但是在整首诗词中, 尽量避免只写景(境)或者只写情(意)。特别是通篇写情的诗词,不是不能写,是因为写好很难。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虽然通篇议论,但杜甫加入“云霄一羽毛“”作为比喻,还加入了人物( 伊吕、萧曹)典故来丰富整首诗的视觉感触。

后人评价宋人以议论为诗,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重“意”的诗写好很难,苏轼也在前两句做了“境“的铺垫。

结束语

谢朓曾经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老街感觉,好诗除了音韵上圆美如弹丸,在其内容与情感上,让读者感受起来也应该自然圆美流畅。这就需要诗人在意和境上细细打磨。

@老街味道

老夫自有千秋在,不向花前讳姓名,袁枚嘲讽士大夫们过于虚伪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