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是如何取暖的?用纸制成的衣服和被子,是真的可以保暖吗?

2020-06-24

用纸剪成或者用刀刻成我们日常的衣服和被子,这是丧葬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特殊的艺术形式。死者的家属会将很多人们忌讳的物品烧给死者,希望死者在黄泉也能过得像在人间一样好,这些物品一般都是迷信的物品,一般人都不会去接触。

但是你能想到吗,在古代,用纸做成的衣服、被子等织品可以被用来御寒,一般用这些东西的人都是一些极其贫困清寒的人,在大寒的时候,他们只能将纸制的衣服、被子当成正常的衣服棉被盖在身上,这要是放在现代,谁都不会这么做,况且一张纸这么薄,怎么能够抵挡风寒呢?再说了,最便宜的棉絮也好过薄薄的一张纸,究竟是为什么古人会这么做呢?

在元朝时,黄道婆被发配到海南岛,以前被叫做崖州,在那里,她掌握了制棉工具的用法也学会了如何织崖州被的方法,回到故乡后,她便将学到的东西教给家乡里的人,从这时开始,他们便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也研发出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传遍了全国也一直流传至今,这才是人们在冬天能够盖棉被穿棉衣。不过,宋朝以前也有人穿着棉织品,但大多数都是达官贵人,棉花的稀少让普通人家不得不的另寻法子对抗冬天的寒冷,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用纸制品御寒。

话又说回来,百姓能用上纸可多亏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南北朝时期,纸制衣便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唐宋时期,生活拮据的人只能穿着原料是麻或者树皮的衣服,但在那之后,成本极低的纸制衣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身上,就连达官贵人也会尝试一下。除了普通的纸,还有楮皮纸,这种纸比较厚实坚硬,御寒效果会比普通的纸效果要明显。

宋朝一官员曾经说过:“住在山上的人常以纸为衣服是在遵循佛教说,不穿棉衣的人常说道那些穿棉衣的人:虽然穿得暖,但不出,面黄而气催,没有欲望思考,而且也不想洗澡,大概是因为外风吹不进,内气出不来。也听闻造纸衣法,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成纸浆。不过蒸的也不是不行。如果要蒸,就得经常洒香水,令其热熟阴干,用箭杆横卷然后把纸张推得没有一丝皱纹……而且最近士大夫出征也会穿纸衣,是因为披盖着纸衣可以抵抗寒风。”官员这一番话也道出了纸衣的普遍程度。

纸被也同纸衣一般,在陆游的《谢朱元晦寄纸被》中,他写道有人盖着纸被度过了冬天,这样看来,纸被也是可以保暖的。而纸被的原料与纸衣略有不同,它的原料来自野生的藤条,经过多道精密的工序加工,这就不再是普通的纸张,御寒效果大大提升,且光泽亮丽,在南宋时的名人圈子里也很是流行,可谓是时尚单品。总的来说,纸衣和纸被都是用纸制成的,但却有所不同,纸被的制作难度比纸衣要多得多,也因此普通的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使用。

无穷无尽的想法出现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脑子里,除开纸衣,他们御寒的办法还有许多,在棉花稀缺的时代里,往葛麻制成的被子里填充芦花、柳絮等材料也是他们御寒的方法之一,而富贵人家则会往里填充丝绵。人各有异,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阶级的不同导致的用料限制也不可避免,能御寒便是了,但是效果也因此有好有坏,坏的情况,能熬过寒冷刺骨的冬天也算是有用了。还有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手炉,也是确实存在的一种保暖方法,但也是只存在于有钱的人家,普通人家用的都是灌满热水的“汤婆子”。

从古至今,烧火取暖一直在延续。早在春秋,取暖炉就已经被设计出来;到了秦朝,人们就钻研出了类似于壁炉的物件,宽高一米,将皇宫“烧热”不足挂齿;接着是辽金时期,便有了火坑,火坑的燃烧需要木炭柴火的助力;金钱的差距导致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大的取暖炉子,每日都充分的供给着柴火,屋里总是暖呼呼的,并且用香料末涂在墙上,这样在烧火的时候,就像香薰一样,气味芬芳。

老百姓的悲惨就在于他们不能领到官员可以领到的“柴薪银”补贴,除了买木柴炭火,他们还要养家糊口,况且宋代时的木炭一秤就卖到了二百文,相当于六斗多大米,这对勉强填饱肚子的平民们如何接受?因此一旦木炭降价,普通百姓绝对少不了一顿疯狂的抢购。

先人黄道婆为后人取暖开了先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老百姓在明朝之后也可以享受到棉织品,棉花的大量种植免除了他们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慢慢的成为了日常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