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江花月夜》“取景地”在哪?江苏、浙江、江西还是湖南?
唐诗被称为我国诗歌的最高峰,而这些唐诗中有一篇尤为出色,闻一多先生称赞它为“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仅36句,但是诗中佳句比比皆是,被后世千古传颂,甚至还有乐师为其谱出同名名曲。
张若虚雕像
但是关于这首诗究竟是写的哪里,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江苏镇江、泰州、扬州,也有人说是浙江富春江、江西浔阳,甚至还有说是湖南浏阳的。
那么从诗中能看出哪些特点呢?
首先江面宽阔,视野无阻挡且有潮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四句开篇气势宏大,描写出了江面宽阔,海上升明月,说明作者看到的江面是非常宽阔,远望过去不止千万里。当然文学作品会有些许夸张,但这也说明了至少水面是非常宽。
根据上面所说的这个特点,江西浔阳首先可以排除。浔阳即今天的九江,白居易曾有诗曰“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在唐代的时候是码头,江面较窄,完全不可能有“连海平”的观感。
持湖南浏阳说的依据是诗中的这两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其中的青枫浦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浏阳县南的浦梓港。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青枫浦这个名字在唐诗中多次出现,并非所有的青枫浦都是今天的浦梓港,这里的青枫浦是化用的屈原《楚辞》中的地名而已,更何况青枫浦也就是今天的浦梓港仅仅是浏阳河上一个小港口而已,不可能看到连海的江面。
还有就是这潇湘二字,也是被认为是在湖南的佐证之一,但这只是望文生义罢了。如果仅凭这一句,辽宁葫芦岛也有话说了,碣石便是在辽宁葫芦岛啊,曹操有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很明显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其实诗人在这里是夜晚观江景,内心思绪万千,想起远方的友人或者是家人亲人,感叹相隔千里,无法相见罢了,和上面的青枫浦是同样的修辞手法。
而仅凭春江二字就推测是富春江的更是谬之千里,富春江是浙江中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皖南山区,河面极窄,两岸尽是山峦,白天倒是青山绿水,晚上的视野恐怕是完全没可能看到“江天一色无纤尘”。
其次此地为江水环绕的一个江心洲,离岸近且有多处浅滩平地
其实诗中有这样一句是告诉了我们这里说的是哪条河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直接指出了是说长江,虽然说《滕王阁序》中也有“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样把赣江叫做长江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长江就是指我国第一大河长江,这里也再次说明富春江和浏阳河是可以退出本次争夺了。
既然知道了这是长江,那么镇江说、泰州说、扬州说,起码看起来至少不那么离谱,那么诗中所写的具体是长江的哪一段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句诗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江水流到此处是曲里拐弯,并且当中环绕了一个甸,甸在古代是指郊外,相对于城郭而言。
诗中还有这样一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是指水边的平地,结合上文中江水环绕的一个甸,在长江从六合至泰州一段,有这样一个地方刚好完全符合,那就是瓜洲古渡。
瓜洲古渡
瓜洲位于今天的扬州邗江区,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根据史料记载,初唐时长江的渡口是在扬子津,如刘禹锡《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等,而瓜洲便是江心岛,和扬子津隔江相对,相距非常近,中间有很多小沙洲,符合诗中所说的“汀上白沙看不见”。另外长江从瓜洲往东向镇江方向,是一篇非常宽阔的江面,视野毫无阻挡,在这里看江景才能看到诗中的江天一色和空中孤月。并且瓜洲在古诗词中也频频出镜,向来是文人雅士游历之地。如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张祜“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以及王安石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的瓜洲。
再从张若虚的生平事迹来做印证:
《全唐诗》中记载张若虚是扬州人,在山东兖州做过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胡小石《张若虚事迹考略》中记载,张若虚平生游历地域非常有限,除兖州之外,大多未出吴越,更不用说两千多里外的浏阳了。
结合以上地点分析和诗人的生平事迹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取景地是在江苏扬州瓜洲古渡!
参考资料:《江苏地方志》、《张若虚事迹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