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富春山居图》与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无缝衔接

2020-06-22

李福生 | 富春山居图

李福生 | 富春山居图

作品《富春山居图》水墨丹青表现的新尝试。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畫家黄公望笔下的传世名畫,这其中的故事很多,散失在两岸的畫卷最终合璧联展也成了近年来的一段佳话。

当时,我也产生了一个愿望,用寿山石雕刻这幅中国名画。表现中国画的黑白笔墨情趣,我开始寻找图样,但只找到一些局部和小幅图样,无法进行构思。2010年5月,我的一位亲友去台北故宫游玩,回来时送给我一本《故宫文物》周刊,里面除了《富春山居图》的专辑介绍,还有一张折页式《富春山居图》。这样,我总算看到了世人所说的“无用师卷”的复制品。为了看到完整的图卷,我和我儿子专门抽时间,来到浙江博物馆。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这幅画的另一半“剩山图”。我们原本以为可以在浙江博物馆卖到复制品,但是零售部的工作人员说没有这幅画的复制品。我怀着遗憾的心情,花了两天时间,把“剩山图”看了一遍又一遍,将画默记下来。回去以后听说上海将要举办特奥会的特卖会,届时将会有两岸合璧复原的《富春山居图》高仿画卷。为此,我和儿子特意赶到上海,终于买回了由荣宝斋监制的《富春山居图》高仿画卷。

//

从上海回来以后,我每天早上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画卷,仔细地从头看到尾,不断地观赏,深入地研究。从整幅画的气势到每一组每一段的景致,从每一丛树的结构到亭台、小路的构图、分布以及人物、舟船、山川、水云的变化,我都做了研究。

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幅画卷的神髓和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明白了这幅画历来为世人推崇备至的原因。画中的松树与我们平时高浮的松树不一样,简单,但是非常优美。画家用披麻皴表现江南的土质和石头,层次多变而又不乱。画面中近树苍雄,远树深远。树丛中掩藏村舍,亭中老人观鹅戏水,一派江南山水的意境。清朝画家邹之麟谓之“画中兰亭”。

用寿山石雕刻表现这种画意,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难在材质的大小,要完整刻出这么长的整幅画卷,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么长的寿山石材。我想起1958年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艺人林寿煁以花鸟与脱胎漆器挂屏结合的方式创作出的镶嵌雕技法,镶嵌技法是表现作品立意和体现作品艺术价值的必要手段。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过分追求利润,用粗制的拼接方式来做作品中的花果蓝、水果盘等,严重影响了作品的价值,降低了社会对收山石雕的认可度。

今天我釆用镶嵌技法表现了黄公望画作,让寿山石雕镶嵌技法重新让人认识,认可。让石更有所用,艺更有所得。不是很好吧,对,我决定也釆用寿山石雕刻这种镶嵌雕技法进行尝试,于是我按原画一比一尺寸,截取中间一段具有代表性的画面来表现,将作品的长度定为两米,高度为三十三公分。

寿山石多姿多彩,五彩斑斓,其中的红、黄、白三色尤为人们喜爱。但是,我考虑到要更合适地更好地表现出黄公望这幅画中用黑白笔墨所表现的淡雅意境,不能用五彩的寿山石,应该选用一种深沉石色的材料,来表现这幅画的笔墨趣味。几度选择对比,我最终选择了寿山石中的“山秀园石”。此石材有通灵的黄、红、白色,也有沉稳的黑、灰白、红色。其中的黑色和灰白色,与原画中的黑白笔墨情趣非常贴合,能够将画意更好地反映出来。

接下来,每逢双休日,我就去石材市场,把能够收集到的大大小小的黑灰色“山秀园石”统统买来。

有了石材以后,根据这幅画的层次,我考虑用两公分厚度进行高浮雕。我觉得采用这样的厚度和技法,比较合适雕刻这幅作品,所需要的层次,也比较容易安装和镶嵌。

事实上,要把石材统一按两公分厚度锯下来,是不容易的。加上寿山石形状不一,有圆有角,不好夹,要非常标准地按照统一的厚度一片一片地锯下,很困难。当时的加工厂,绝大部分都是加工大理石的。大理石石形比较大,也比较规整,加工难度不太大。我们找了好多家石材加工厂,一家一家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我们这单活。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加工厂愿意为我们加工寿山石材,但是加工的工钱是大理石加工的三倍。我和儿子左磨右磨,希望广场老板能够把价钱降下来一点,但是那个老板就是不松口。没办法,我们只好咬咬牙接受了。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我亲自跟车,把石材送到加工厂,和工人们一起上架、量材、开锯。如此反复几次,终于把雕刻要用的“秀山园”石材准备齐了。

就要进行雕刻创作了,我找来黄公望的资料,一次又一次地研究他的画法技巧,琢磨《富春山居图》的画意。我了解到,黄公望学习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他善用湿笔披麻皴,画中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画中的树,青苍变幻,笔意简远逸迈。我为了表现这种笔墨韵味,先分度进行雕刻,最后再进行整幅镶嵌。

由于分段雕刻时,只关注了局部的刻画,没有更多的考虑整体和谐。整幅合成以后,我发现作品从整体来看,左边的山和中间前面的山高低层次有些乱。哎呀,真是头痛啊!在这幅作品上面,我已经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只能推到重来。

这次,我从第一次创作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决定在整体镶嵌以后,根据整幅画的布局,采用前退后进的方法,在材质有限的厚度里表现中国山水画的味道。在石雕中表现披麻皴的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确是很困难的。因为雕刻不像纸上作画,可以画出非常细腻的笔触。我根据画理,采用了线条密疏和明暗对比技法,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一次次地进行试验,把镶嵌用在了两山之间的连接处和树丛之中,较好地掩饰了镶嵌部位的破绽,终于比较好的表现出了黄公望画作的意味。雕刻完成,又镶嵌上大漆做了脱胎漆器挂屏中,促成了这幅作品的完整性。

—— 李福生·2012年2月10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