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苦苦寻觅终现见——谈林黛玉

2020-06-22

红楼梦的作者有一个高水准的爱情观,自己都说:“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那么作者所要发泄的“儿女之真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或者说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在普罗大众看来他的书无非是“家庭闺阁琐事”,跟风月故事边都靠不上,但这就是作者自己所描述的“儿女之真情”的主要场景,这和中国以往的那种和天斗,和地斗,和鬼斗,和神斗的爱情表达方式不同,在红楼梦里的爱情完全是人和人在斗,和其他的因素无关。

宝黛的爱情是整本书的一个主轴,读者也能从一开始的“木石姻缘”确定他俩的关系,但作者真正展开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的时候,完全看不到风月故事本该具有的那种浪漫,看到的更多的是俩人之间的猜忌、嫉妒、犹豫、纠结、争吵、焦虑和难过,特别是在俩人最初的相处时间里,黛玉对于宝玉在心理上的试探可以说是步步紧逼、滴情不漏。宝玉的一举一动,他身上的每一个配饰,他对每一个丫鬟身上的眼神、对丫鬟的态度,甚至对一个故事中的虚拟人物,黛玉都非常在意,在意的确实有点过分。

第二十一回宝玉头饰上的一颗小珠子丢了,黛玉的理解照例和别人不同:“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此时宝玉的表现为“不答”,沉默某种意义上就是默认,默认就是被动的承认,黛玉是需要主动的解释,就如:“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第二十八回)一样,但宝玉没有给,因为黛玉没有直接的问。黛玉不仅一次的旁敲侧击来暗示宝玉的一些行为,如借《荆钗记》暗示宝玉去水月庵祭奠金钏(第四十三回),借抽柴火暗示宝玉对茗玉的关心(第四十回),甚至用桂花油来打趣宝玉(第六十二回)来显示自己对宝玉的了解。但黛玉对宝玉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宝玉对她的了解,所以黛玉就成了宝玉内心的窥视者,她的注意力都在宝玉的每一个细节上,主动搜寻着宝玉内心每一块可疑的情感。虽然宝玉的心对她是时刻敞开的,但她还是不确定宝玉对她有没有保留,时时刻刻想确定自己在宝玉心里的范围到底有多广,黛玉此时心情远比现实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更严酷。

人心相斗,最怕的是两败俱伤。但黛玉很幸运,当她搜遍宝玉的内心世界之后发现空无一物,这才顿悟:进入宝玉内心搜寻的她就是宝玉内心的全部。黛玉的整个世界顿时安静了,也释然了。解释或许就是一种掩饰,所以宝玉没有解释,只是忍受着黛玉无休止的搜寻。

作者赋予宝黛之间的情感虽然受困于“天地鬼神”,但必须要俩人的人心相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跟其他人的“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真没什么区别,或许这才是作者所说的“儿女之真情”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