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老地方】寻访百年龙舟桨,回味大泽牛勒龙舟赛……
第二十期
作者 / 黄文婷
大泽镇牛勒村,立村于明代正德年间,林姓先祖从江门滘头迁来。村庄东面有牛山,西侧有文阁,远望犹如牛栓柱上,故称“牛勒”。牛勒河流过牛勒村,依水而居的牛勒人,渐渐和龙舟结下深厚缘分。舟竞牛勒,鼓响八方,牛勒河边睇龙舟,成为方圆十里的盛事。据说从前的媒人,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不如嫁到牛勒睇龙舟。”可见牛勒龙舟久负盛名。
端午水满,游子还乡。牛勒人无论是否常住牛勒,心里都有一种解不开的龙舟情结。端午回乡,成为牛勒村外出乡亲的习惯。外面的世界纵然千江有水,却亲不过牛勒河的龙舟水,唯有故乡的龙舟水,可慰乡思,唯有故乡的龙舟赛,可解乡愁。
1
龙舟乡:见证百年龙舟史
初进牛勒村,我首先探访了位于东洋里的两座清代建筑,一座是天后宫,一座是文阁。这两座屹立潭江边上的老建筑,承载着牛勒村的龙舟文化底蕴。从前,龙艇都放在两座老建筑旁边的河涌里,每逢端午节,天后宫和文阁共同目送龙艇由此出发,驶向牛勒河。两座老建筑不仅见证过牛勒人对龙舟百年不变的热爱,也曾隔着阡陌聆听过牛勒河上的龙舟锣鼓。
牛勒河的龙艇亭前,摆放着两条已经退出江湖的老龙舟,龙颜沧桑,诉说着龙舟之乡的悠悠岁月。牛勒村端午节扒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渊源。早在清朝咸丰年间,牛勒村就盛行龙舟竞渡的民间活动。以往的龙舟赛事,仅限于牛勒村各条自然村之间的友谊比赛,比赢输更重要的是邻里情,兄弟情。
抗日战争时期,牛勒河静寂多年。新中国成立后,牛勒河迎来新景象,端午节扒龙舟改为赛龙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牛勒河上扒龙船,不仅轰动整个牛勒,也惊动了周边的村庄,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听到龙舟鼓响,纷纷放下锄头,奔跑到牛勒河边睇龙舟。
端午节龙舟赛之前,村民都举行海祭、路祭等民间祈福活动。热心的村妇逐家逐户上门收集“百家钱米”,祈求人人平安。几十年来,牛勒村守住这个传统习俗,如今,牛勒龙舟已经成为大泽镇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旅游名片。
2003年,牛勒村成立了牛勒龙舟队,初时队员超过百人,年纪最大的已过花甲,最小的未满20岁。年老的队员淡出后,又有年轻的队员加入,牛勒龙舟队始终保持百人以上的阵容。牛勒龙舟队多次参加龙舟赛事,屡获佳绩。2008年,牛勒村先后挂上了江门市龙舟之乡、江门市新会区龙舟协会、广东省传统龙舟特色区的牌子。
▲牛勒龙舟队 周学勤摄
从2016年开始,牛勒河连续承办了四届广东省传统龙舟争霸赛,吸引了多支龙舟劲旅参赛。许多人因为来牛勒河欣赏龙舟赛而认识了牛勒村。
2
龙舟坞:藏龙起龙皆虔诚
今年春天,我两次探访牛勒村的龙舟坞,那是龙舟藏身的风水宝地。因为传统龙舟都是用坤甸木制作,而坤甸木忌北风和曝晒,龙舟赛结束后将龙舟收藏在水里保存,避免了日晒风吹,让龙舟的寿命更长久。牛勒村的龙舟坞,就在牛勒河畔,是人工开挖的一口长方形的池塘,池塘边上种着榕树和水杉,一个水泥闸口连通牛勒河。走近水边细心瞧瞧,发觉龙舟坞有一种神秘的美,几根拴缚龙舟的木桩露出草丛,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成排的水杉树影,水中央长着的水浮莲恰好遮盖着龙身的腹部,但隐约可见潜伏水底的龙舟的影子。我也看得出,龙舟们身上所穿的泥衣,正是牛勒河赐赠的睡袍。
对于牛勒人来说,龙舟坞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地方,起龙之前,举行虔诚的仪式,在选定的吉日良辰,由村妇在龙舟坞焚香祈福。待沉睡了一年的龙舟在袅袅香火中苏醒过来,男丁们步入龙舟坞,整个起龙过程,既兴高采烈又小心翼翼。经过抽水、除草、清淤、沐龙等环节,几条生机勃勃的龙舟威猛地游出龙舟坞。
一位村民告诉我,藏龙也有仪式,端午节后,牛勒人便将龙舟引至龙舟坞,名为“龙归故里”,等到下一年的端午节前,再度将龙舟请出来。
龙舟坞周边的田园,风光如画。菜地里瓜藤爬满篱笆,柑园里柑花飘来清香,走着走着,一片原生态的小树林更让我着迷,藏龙之地如此安静,龙舟们一定睡得很香甜。
以为今年受疫情影物,龙舟坞的龙舟会破例地在水里沉睡两年。但到了农历四月,龙舟如期被村民唤醒。虽然今年暂停举办龙舟赛事,但村民们依旧举行“起龙”仪式,等到端午节,让村里的兄弟们在牛勒河上扒一扒龙舟,俗称“旺河”。
▲龙舟坞“起龙” 周学勤摄
3
龙舟桨:龙舟世家三代情
在龙舟协会,我见到了一支残旧的龙舟桨,那蒙尘样子让人怜惜。我执起龙舟桨的时候,想到作为龙舟之乡的牛勒村,应该会有村民收藏着比这更古老的龙舟桨吧?然而,在牛勒村寻找龙舟桨,久寻不遇。牛勒人称龙舟桨为“桡”,废弃的旧桡都当柴烧了。村民告诉我,新会区龙舟协会会长廖华照收藏了一支百年的老龙舟桨。
▲百年龙舟桨 周学勤摄
几天后,在廖华照先生的办公室,我终于见到了一支古老的龙舟桨。这支古老的龙舟桨,执在手上轻轻的,牵出了一个龙舟世家的故事。现任江门市基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廖华照,真是典型的“龙舟迷”,办公室的橱窗里摆设的尽是各种龙舟赛的奖杯和证书。他还在企业内部成立基达龙舟队,并多次代表新会外出参赛且屡获殊荣。他对龙舟的厚爱,成全了牛勒龙舟事业的兴盛。特别是近20年来,他是牛勒龙舟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牛勒人不会忘记,从开挖龙舟坞到兴建龙艇亭,从举办龙舟赛到大摆龙舟宴,每一件事,都有他倾囊倾力的支持。每年的牛勒河龙舟赛,他都全程参与,从择日起龙,直到龙舟筵散。
廖华照收藏的老龙舟桨,是他的父亲制作的,伴随着他经历过数十年的击水飞舟,对他而言别具意义。对于龙舟桨上镌刻的“和昌”二字,他解释,民国时期,父亲在香港的“和记”木铺当木匠,专门用杨漆树木制作了一支龙舟桨并刻上“和昌”字样作记号,从香港返乡的时候,将龙舟桨带回家。
这支经历丰富的老龙舟桨,留下了廖家三代人的手印,更无数次被牛勒河的端午水浸润,廖华照和哥哥用它划龙舟,他的两个儿子也用过它划龙舟。几年前,龙舟桨到了不胜水力的风烛残年,廖华照怀着爱惜将它带回家里,让它成为廖家的一件传家宝。
听完龙舟世家的故事,我对这支传承三代且身经百战的老龙舟桨充满了敬意。我仿佛听到了划水的声音,看到了水花的飞溅。同时也感受到,依附在这龙舟桨上的,除了廖家三代的龙舟情缘,还有一种齐心合力、奋勇拼搏的龙舟精神。
4
龙舟赛:九龙出海传美名
“扒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谷米又平仔又大,娶完新妇嫁完女,两老成双更开怀。”这首《扒龙船》的民谣,借龙舟竞渡的吉祥,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牛勒河上一年一度的扒龙船,恰好满足了牛勒人这种朴素的向往。
端午水满,龙舟露头。牛勒河上的桨声舟影,早在农历四月就闪亮登场,因为牛勒村的龙舟桡手提前开始集中训练,他们俗称这种训练为“操桡”,每天傍晚操桡两小时。
牛勒河上扒龙舟,是牛勒村一年一度的盛事。龙舟竞赛,从村级赛开始,逐步上升为镇级赛、区级赛、省级赛,牛勒河,亦成为扬名广东的龙舟河。每逢端午节,牛勒河都上演“速度与激情”,抑扬顿挫的锣鼓声与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合奏成牛勒河的欢乐颂。
一般的龙舟赛都是单程直道赛,而牛勒河的龙舟赛与众不同,独特之处在于“多程折返,舟不掉头”。当龙舟到达转折点时,龙舟本身不能调头返回,而是龙舟上所有桡手一齐转身往回扒舟。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驳水式”竞赛,使得牛勒河的龙舟赛在峰回路转中留下悬念,增添高潮迭起的激情,更加引人入胜。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在牛勒河畔亲眼目睹龙舟竞赛的盛况,才能领略“九龙出海”的震撼与“四驳水”的精彩。去年端午节,牛勒河龙舟赛的盛况在网上直播,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精彩纷呈的龙舟赛场面。开幕式上“九龙出海”的壮观场面,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九龙出海 周学勤摄
牛勒龙舟队有一位焦点人物备受关注,他就是龙舟鼓手林瑞祥,花名叫“肥佬祥”,他拼尽全力打鼓的生动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手中的鼓点起落,不仅指挥着划舟选手的节奏,也挑动着现场观众的情绪。他从二十出头开始打鼓,打鼓打到年过半百,从未缺席过牛勒河上的龙舟赛,30多年来至少打烂了20个龙舟鼓。因为击鼓威武传神,牛勒人戏称他的鼓为“冈州第一鼓”。
5
龙舟碗:龙舟盛宴滋味长
一只龙舟碗,百般牛勒味。
▲龙舟碗 小蔓摄
端午旺过春节。这是牛勒村民常说的一句话。牛勒村的端午之旺,不仅旺在一河两岸观看龙舟赛的人气鼎盛,也旺在牛勒河畔龙舟宴的座无虚席。
牛勒村素有端午吃龙舟饭的习俗,过去仅限于龙舟选手的聚餐,后来发展成全村人参与的龙舟围餐,2006年开始大摆龙舟宴。最近几年的端午节,筵开六百多席,创下了牛勒村围餐的历史记录。以龙舟为荣的牛勒人,不仅举家出动为龙舟赛助兴,还呼朋引伴观看龙舟赛,顺便品尝龙舟宴。牛勒村的出嫁女,也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回娘家参加龙舟宴。有些旅居异国的乡亲,提前订了机票,不远万里飞回家乡。
每年端午节,牛勒村至少也有几千位外出兄弟回乡睇龙舟赛,并踊跃参加龙舟宴。也许他们当初有一百种理由告别家乡外出谋生,但端午回乡的理由只需一个:睇龙舟赛,吃龙舟饭。
只因为一碗龙舟饭,可以将万水千山的遥远,浓缩为一张餐桌的距离。大家欢聚一堂,说着乡音,共诉乡情。举杯畅饮,筵散之后,依依不舍地道别,期待来年的端午节再相聚!
为了给这顿龙舟饭留下一个念想,新会龙舟协会特意定制了六千只龙舟碗,碗上印上吉祥的龙图案和龙舟赛的纪念文字。让每位参加龙舟宴的村民或嘉宾,都带上一只喜庆的龙舟碗回家。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纪念品,一只龙舟碗,看似空空如也,实则空碗不空,盛满浓郁的乡情,既装着本届龙舟赛的精彩回忆,也装着下一届龙舟赛的热切期望。
作者介绍
黄文婷,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侨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
《新会老地方》专栏由新会本土作家黄文婷主笔,书法家苏华题写栏目名。本期文章标题“舟竞牛勒”由新会书法家黄炳壮书,照片由新会摄影家周学勤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