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画家画牛,一头收工的牛卖1.58亿,一头在耕地的牛却卖了2.66亿
陈洪标|文【本文字数共1840个字, 图片11张】
两画家画牛,一头收工的牛卖了1.58亿,一头在耕地的牛却卖了2.66亿!
▲上图为潘天寿的《耕罢图》(局部)。
这两个画家,有点意思。一个以画马著称,一个也不以画牛闻名。但是他们都喜欢画牛,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还有在绘画和美术教育方面都是大师级人物。
一位是留过洋学过西画,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一位是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的前身)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潘天寿。
▲上图为徐悲鸿的《奔马图》。
在拍卖市场上,两人的画作有过同台竞价。
擅长画马的徐悲鸿,他画的八匹骏马,外加郭沫若题诗的加持,只卖了1450万。
而并不擅长画牛的潘天寿,画了一头牛,成交价1.58亿,把徐悲鸿的马甩出了10条街。
所以,有人说从成交价上来看,没想到潘天寿原来最擅长的不是指画山水,而是水墨画的大水牛。
▲上图为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
当然拍卖市场千变万化,也不能以一幅画的高低论英雄。
有人说,不管怎么样,这两位大师也不能放一起比吧!
没错。细究起来,不要说两个画家,就是同一个画家自己画的画,也没法比啊!
因为画的时间不同,心情不同,画内容一样,笔墨必定有所变化,能比吗?
▲上图为潘天寿山水画《无限风光在险峰》。
其实,如果这么较真,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的。完全没这个必要。
更多的人认为,一个画马,一个画牛,怎么能比?不是有成语叫“风牛马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这牛和马天生就不能相提并论。
说得都对。不过,今天要比的,不是拿画的马和牛比,是拿各自画的牛来比。
▲上图为潘天寿在画画。
徐悲鸿画的牛,潘天寿画的牛,他们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
两人在画牛方面,和以画牛闻名于世的李可染笔下的牛都不一样,他们的牛,或显天趣,或表现吃苦耐劳。
一个突出牛的坚韧倔强,一个借牛来表现当下的农村生活,同时又寄予了一种寓言。
潘天寿喜欢画水牛,比如他画了一头耕作完毕的水牛,静卧水塘里,尽享休憩之福,作品名称也叫《耕罢图》。
▲上图为潘天寿的《耕罢图》。
在题款上,潘天寿还表达了内心对水牛的喜爱之情:“水牛躯体伟硕壮健,性情驯朴耐劳,为农业生产工作者之忠诚战友,至为可爱。”
潘天寿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当时正是“改造中国画”运动的高峰时期,作为名家潘天寿也引人关注。
而创作《耕罢图》,一方面源自内心对水牛的喜爱,另一方面,水牛坚毅耐劳的性格,符合当时所宣扬与提倡的品质。
▲上图为潘天寿的《耕罢图》(局部2)。
徐悲鸿画的牛,比潘天寿的时间节点上要早一些。当时,还处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徐悲鸿多次借画《牧牛图》来表达对早日胜利的憧憬,能让民众过上耕者有其田的新生活。
所以,徐悲鸿笔下的牛,从构图和造型都直接描绘现实,画面朴实自然,注重突出生活的感受。
▲上图为徐悲鸿画像。
比如《九州无事乐耕耘》,通过瘦骨嶙峋的耕牛,三位老农虽已疲乏但仍然充满韧劲,来表达对向往和平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幅作品画于1951年,是徐悲鸿抱病为郭沫若而画的,以庆贺郭沫若出席 “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 同时,也是用画作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上图为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从画面上看,不仅刻画了农民耕作的辛苦场景,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而且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题,巧妙的用意在于,表明自己和郭沫若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之心,以此砥砺,共同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头在耕地的牛,被徐悲鸿赋予了这么多含义,让它身价倍增。在199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192.5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当时中国美术专题拍卖的最高价。时过十五年,在2011年拍出2.66亿的天价,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记录。一下子盖过了潘天寿那幅拍卖了1.58亿元的《耕罢图》。
▲上图为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2)。
说起这两位大师画牛,之所以能拍出上亿的天价,这和他们在生活中,都很喜欢牛有关。
潘天寿因为是农家孩子,他的童年就干过砍柴、放牛、车水、种田等农活。牛对潘天寿来说,是童年时光中最好的伙伴,尤其放牛的经历让他对牛的习性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图为潘天寿《夏塘水牛图》(局部)。
徐悲鸿家里比较贫穷,买不起牛,家里的几亩田,无牛可耕,平时只有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在耕作时才可能借牛一用。这种放牛的经历既成了他的记忆,也成了后来创作中特别喜欢的题材。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