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作者:楚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篇《长恨歌》,书尽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与万古长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的春光在诗人的妙笔下流露进岁月穿越千年,莺啼燕鸣犹在耳畔萦绕不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实的笔触令世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苦悲凉感同身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去感受这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的奇文妙笔与高风亮节。
一
公元772年,生于乱世的白居易童年时光过得并不安稳,但他聪慧过人,刻苦读书,甚至年少白发。
白居易十六岁这年,从江南初到京城,携诗作去拜访一位名叫顾况的大名士老前辈。顾况听闻白居易的姓名,笑着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当他翻开诗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到颔联时,顾况大加赞赏:“道得箇语,居即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动长安。
能令诗坛的老前辈折服称道,可见白居易少年便已学富五车,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与艺术天分。
808年,白居易任左拾遗,在此期间,白居易为报皇帝的知遇之恩,恪尽言官之责,频繁上书言事,虽然多获采纳,但由于言事过于直接,甚至当面指明皇帝的错误,遭到君主不满。
在此期间,白居易还创作了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代表作品有著名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并且与元稹,张籍,李绅等大文豪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实事的传统,令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在唐朝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
然而,公元815年,一场宫廷密谋将白居易卷入了政治漩涡。这一年,宰相武元衡在宫中遇刺身亡,而朝廷中无人出来主持公道,白居易主动上表请求严厉缉拿真凶,却被小人抓住把柄,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随后,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被诬告著有“赏花”与“新井”诗作,有违礼教,是为不孝。终于,皇帝的一纸诏书,将白居易贬为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然而,在这种境遇下,一个渡口惜别的夜晚,一场惊世绝伦的遇见,造就了一篇震古烁今的佳作,那便是《琵琶行》。在这篇名作中,不仅有对优美音乐的生动描写,更有一场凄美强烈的灵魂共鸣。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墨客的笔下曾有着许多撩拨人心弦的遇见。“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牛郎与织女朝暮企盼的遇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与美人喜出望外的遇见;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便是白居易与琵琶女情感共鸣的遇见。
浔阳江头,秋意寂寥。江月茫茫,枫叶瑟瑟。一阵如仙乐般令人耳聪目明的琵琶声吸引了这位贬谪迁客的注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有着一段悲惨的过往,亲人接连离去,往日的风光岁月流逝,盛世不再,冷落唏嘘。如今在深夜梦回年少时光鲜亮丽的生活,醒来却是一片凄凉,不由得泪涕阑干,无语凝噎。
白居易听闻琵琶女的际遇,不禁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自己苦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渴望着以自己的才学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然而却被朝中的奸佞所害,被自己一心想辅佐报恩的君王所舍弃,落得个如此狼狈不堪的结局。如今再回首之前在长安城的一切,不就如一场镜花水月的美梦吗?梦醒之时,繁华褪去,只剩下江州司马被泪水浸透的青衫。
陌路知己,江湖知交。这场传奇的遇见,感动着多少陌路相逢的天涯客。
三
在这场美丽的遇见背后,还有着另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便是来自白居易最好的朋友,曾与他并肩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写作此诗时,也是被贬谪到异乡,且身染顽疾,心境不畅。而今忽闻挚友也蒙冤遭贬,内心更是震惊愁苦,忧从中来。一切的景物都变得暗淡了,正如诗人此刻的内心。
“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读来更是令人黯然神伤。一个极度病重,虚弱无力的人作出如此的反应,这是何等的感同身受,荣辱与共啊。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元白”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就连白居易后来给元稹的回信中也写道:“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元微之书》)
元稹去世九年后,白居易为挚友写了一首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梦微之
【唐】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在梦中,乐天与微之再度重逢。他们携手同游,还像年少时那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亦或是痛斥宦海黑暗,人世沉浮。
微之死后,乐天也没有安生,在漳浦多次生病,长安城的草生草长也已经历了八个春秋。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带走了些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挚友的身体深埋黄土之下,泥土侵蚀,生命轮回,而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银雪暂居人间。“泉下”与“人间”,这道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生死鸿沟,生生拆离了我与挚友。
挚友的小儿子(阿卫)和女婿(韩郎)都先后逝去,不知挚友在那头可否知悉呢?长寿的乐天看着后辈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而自己仍存活于人间,心中不禁感到无尽的悲凉。
人生能得一知己,相濡以沫如此,足矣。
四
在遭贬为江州司马前后,是白居易人生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晚年时期,白居易大都是在洛阳度过的。这位渴望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诗人经历了一生的风霜,被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无情磨去早期的斗争锐气,选择用闲适、平淡的生活反映并践行着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然而,寄寓山林,寄情山水,真的是他内心所愿吗?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
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享年75岁。一枚文坛巨星就此光芒黯淡,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传诵千古不朽篇章。即便是千古帝王也不禁为这位文学大匠的逝世而叹惋哀悼,每每想起都感伤不已。
吊白居易
【唐】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创作悼亡诗,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但唐宣宗能放下身段,挥笔为白居易写下这首悼亡诗,可见他对白居易的敬仰,对其诗作的赞赏与喜爱。
我们站在今人的视角与时代的高度,再去回顾白居易的众多诗作,便能发现白居易堪称是“人民的诗人”。他的众多诗作中,有不少是反映下层老百姓民生疾苦的作品,他还创造性地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与美刺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与社会作用。充分发挥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出自白居易《杂感》)白居易的一生牵扯了太多的是非纠葛、勾心斗角,他也以自身警示后人要谨言慎行,立身修德。千年之后,人们知晓白居易的事迹,是否会感动得泣泪满襟呢?我想,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
作者:楚蘅,一名平平无奇的古诗词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