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放浪形骸的魏晋文人,斟酌于酒杯中的真谛
引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枭雄曹操,曾经如此感叹。中国古代社会的酒,并不仅仅是是一种食物饮料,同时也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用品,饮酒也更多的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世界各个民族也都有着自己迥异的酒文化。
酿酒术的发明和成熟最早是在中国,9的出现则是代表着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开始享受娱乐,而不仅仅为了生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文人们创造了灿烂的酒文化,例如酒诗,酒令。总而言之,正是因为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得中华文化弥漫着一股酒的芬芳。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赵荣光先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对于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描写:
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各个门类都有着不同的联系。
人类的先祖们通过开发利用食物原料,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得出具有不同功能,不同方式的食品,而从中所产生的文化包罗万象。
而酒文化就是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习俗,九是中国传统宴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酒并不单单只是一种饮食中的饮料,它还是在烹饪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世说新语中就有着以酒作为佐料去腥味,使得鱼的味道更为鲜美的记载。因此如果没有酒,那么中国的饮食文化将会大打折扣。
中国关于酒的起源有着很多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说法,比较有依据的,就是仪狄造酒说。传说仪狄是大禹时期的人,有一次他煮了饭没有吃完,就放在空篮子里,结果放久了就酿成了酒糟,香味扑鼻,由此人们就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来酿酒。但是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发明酒的时间要比这个传说还要早。在河姆渡文化的遗迹之中,就已经发现了酒的存在。先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结合偶然的自然现象,创造出了很多至今我们仍在享受的成果。由上可见,中国的酒文化由来已久,并且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中国的酒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之后,被赋予了很多其他的含义,饮酒为乐,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得到了突破,当时的人们饮酒成风,他们喜爱在宴请他人时行酒令,或者是饮酒赋诗,这些往往都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把酒写到诗里,以诗写酒,以酒助兴。做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陶渊明更是嗜酒如命,在他的诗中,酒是重要的一部分。就饮酒他写了很多的传世名句。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美食佳肴满桌,在这种欢乐的时候,怎么能够少得了酒的陪伴,因此酒在中国社会宴席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宴会方式,汉代以前,人们常常是一人一席,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为了方便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碰杯,慢慢演变成了众人一席。
嗜酒成风,饮酒为乐——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成为了超逸和清高的象征
作为有文化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们,有着浓郁的饮酒风气。他们的文章中也散发着浓浓的酒味,放浪形骸的他们把酒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与人饮酒作乐也是最好的交际方式。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以酒量著称,能够一次饮下二斗酒;而刘伶则好酒如命。他在文章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狂放不羁是当时的风流之辈必须具备的精神。
阮咸和家人们一起喝酒时,不用杯子斟酌,而喜爱用大碗饮酒。有一次在他们喝酒的时候,跑来了一群猪,看到酒坛子里面的酒,以为是吃的就开始哄抢起来,阮咸见了,竟然没有去驱驱赶那些猪,反而是和他们共饮。这种行为真的是让人惊叹。但是却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文人们那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这种人生态度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文人墨客们对于现实的不满,他们向往的真与善,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存在,只能把对于理想社会的寄托放在酒杯之中,并与有同样志愿的友人举杯探讨人生。
那些文人们,不仅仅用酒来放纵自己,同时也把酒作为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工具,那些纵酒作乐的人,其实并没有喝醉,反而是在酒的掩盖作用之下,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表现出来。
阮籍为了躲避与司马氏联姻,一连大醉了几十日,让别人都没有办法去和他正常的交流,而刘玲饮酒之后常常会在家里面脱衣裸身,别人嘲讽他不知检点,他却说,我以天地为衣,你们都在我的袖子里。这种宽阔的胸怀和不拘的性格,只有在饮酒之后才可以展现出来,因为这个时候,饮酒人的行为是不受立法所限制的。
不仅仅是这些文人,酒在古代社会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同样的作用。就与生俱来的麻痹神经的效果,使得很多帝王都沉迷于此,最终导致丧身亡国,无论是商纣王还是汉灵帝,都是沉湎于酒色之中,而荒废了朝政。但是酒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这种前车之鉴而削弱,它仍然是国家祭祀和家宴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古代统治者对于饮酒也有着一些规定,政府有时还会推行禁酒令。即便如此,还是不能阻挡人们和酒结下的深厚情谊。
其实酒在古代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因为酿造酒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的,而古代的平民,每年所能收获的粮食,仅仅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没有多余的粮食去酿酒饮酒。但是这却不影响普通民众去体验士大夫们的快乐。他们会通过种种方法去买酒,甚至以物换酒。
陶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名的清官,有一次家里边来了客人,可当时大雪纷飞,陶侃一贫如洗,正当陶侃着急怎么去招待客人时,他的母亲把自己床上的草席拆下来,切碎了作为客人马的食料,又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来了酒食招待客人。这体现出当时的人即使贫困却有着待客之道,后世也流传着“截发易酒肴”的美谈。
还有一种好酒之徒,常常会去馆子里赊酒。三国时期的潘璋就嗜酒如命,但是苦于没有钱买酒,于是便常常去酒馆里赊酒,史书记载:
璋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赊酒并不是少数,不管还不还得起,先解了酒瘾再说。就像陶渊明这种名流之士,也会因为没有酒喝而感到痛苦不堪,但是好在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大,常常会有慕名而来的人给他送酒喝,爱酒如命的他当然不会拒绝,作为报答,常常会给别人题字写诗。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正是因为他想要逃避那些世俗纷扰的愿景所在,他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只能靠饮酒来解除自己的苦闷。
政府禁令的松弛,混乱的军阀时代——迷茫的魏晋南北朝人民通过饮酒来发泄内心苦闷
在汉代之前,政府对于饮酒有着一定的限制,首先就是平民不得贩卖酒,酒是国家专卖,而饮酒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可以进行的。尽管有着严格的尽力,但是却无法阻挡人们对于酒的追求。再加上政权的不稳定,渐渐的禁酒令就成了徒有其表,就连统治阶层自己都好酒饮酒,更没有办法去管制他人。
从黄巾军起义到天下三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混乱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路有冻死骨,千里无鸡鸣,面对这种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常社会,人们开始更多的去思考人生问题,生死是人们更为看重的问题,因此在这个时代,佛道思想广泛盛行。
如果人缺少对死的恐惧,那么对于现实就并没有太多留恋。而正是对于生存的期盼,才能够更加珍视生命的宝贵。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为何会去饮酒作乐,正是因为他们想要去享受活着的每一天,正像《古诗十九首》里说的那样:
服食求神仙,不如饮美酒。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当时人们的普遍想法,这在文人墨客之间体现的更为明显,他们更加留恋生命,而且畏惧死亡。因此那些名声,利益都不重要,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会有着如此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这与今天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惜一切代价的那些人的想法背道而驰。
结语
中国灿烂的酒文化,他真正的内涵是展现个人主义,追求自由,达到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境界。魏晋南北朝的名流们,在饮酒之中品味人生,得出真谛。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灿烂的关于酒的延伸文化,例如酒令,酒诗。其中有一些在今天仍然是广为流传。
但是酒也有着一定的危害,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饮酒也给社会治安法律带来了挑战,所以今天的饮酒人不能够把中国的酒文化庸俗化。喝出精神,而不是让酒成为自己犯错的借口。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汉唐饮食文化史》
《中国古代酒饮礼仪》
《中国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