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比《清明上河图》更大,人物更多的这幅长卷,却是最低调的国宝

2020-06-05

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件件都是享誉世界的精品,其中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它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优秀的画作,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获得如此之高的知名度,比如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姑苏繁华图》。

其实,这幅画的原名是叫做《盛世滋生图》。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它的创作时间很晚,直到清朝乾隆时才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完成的。它一共花费了24年时间,可谓费尽了画师的心血,作者在题跋上写了许多感慨之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句: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

这幅画作可不一般,它显然是受了《清明上河图》的启发和影响,并且在画面的构造上更进一步。《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姑苏繁华图》则有12米长,差不多是前者的一倍。《清明上河图》中到底有多少人,历来是争议的焦点,大致为千人左右,《姑苏繁华图》则绘制了一万两千余人,是前者的十倍。这还不算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

清朝到了乾隆时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特别是江南一带,更是开发为富甲天下之地。乾隆六下江南,除去自己贪图玩乐的因素以外,也有欣赏繁华盛景之意。当时的苏州,就是花花世界一般,史载其为“商贾辐辏,百货骈阗”。

徐扬就曾经多次跟随乾隆下江南,领略无限风光。他呈现这幅长卷,固然有奉承阿谀之意,但不乏内心的真情实感。苏州历来是封建王朝的大都会,但在明清时期,因为贸易的发展,最繁华的商务中心并非苏州城区,而是阊门城外至枫桥镇的那一片区域。

《姑苏繁华图》正是以此为描绘对象的,它以阊门作为重点,却并不以为中心,而是放置在画卷的尾部,以层层推进的方式,作为最高潮。到此以后,却又戛然而止,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让人回味无穷。图画中一片繁茂景象,200多个铺面招牌,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不仅有国内的珍奇,还有外国的洋货,实在是洋洋大观,令人赞叹。

这幅画面更是绘制了苏州作为“东方威尼斯”的盛景,大大小小的船舶400余条,这些船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包括了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在内。画面中的古城苏州,展现出清朝时期独特的魅力。

乾隆本来就是好大喜功的皇帝,得到徐扬的画作之后,也非常高兴,他前前后后在这幅画卷之上加盖了十二方印玺。其实,乾隆用玺是很有讲究的,按照据阮元《石渠随笔》的说法:“凡列朝臣工书画皆用此七玺物”。但是,乾隆一口气给这幅《姑苏繁华图》盖上了12方印,这是极为难得的。因为,这毕竟不是前朝的文物,而是当时的作品。

后来,在这幅作品之上,嘉庆和末代皇帝溥仪又分别留下了自己的印章。清朝灭亡之后,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的名义,将其偷运出宫。逃到东北时,又将它放入伪皇宫的小白楼。日本投降后,小白楼的文物遭到哄抢,《姑苏繁华图》流落民间。所幸没有多久之后就被找回,被东北博物馆收藏,并盖上了“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

东北博物馆后来改名为辽宁博物馆,这幅巨作也就收藏于此。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初,它曾被借去长达25年,直到1984年才重新回归。能在辽宁领略几百年前的苏州风光,也算是辽博的一个特色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