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建筑群:中原建筑奇迹
作为国内品级最高、兴建最早的关庙,洛阳关林建筑群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文化内涵丰富,可谓中原地区一大建筑奇观。
建筑气派非凡
关林现存建筑主要有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启圣殿)、正殿(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牌坊、墓冢、后门等,成南北中轴线布局,高低错落;钟鼓楼、娘娘殿、五虎殿、东西廊房等建筑则沿此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千秋鉴楼,又称戏楼、舞楼,是祭祀关羽献戏的舞台,乾隆皇帝曾亲题“千秋鉴”匾。从正面看,该建筑重檐楼阁,设计精巧,构筑绝妙。三面不砌墙体,平面成“凸”字形,前台歇山式,后台硬山式,巧妙结合。前台歇山处前檐的倒挂楣子上精雕龙凤、花草、虫鸟等。
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为五开间三门道硬山两坡式建筑。中间的大门上有四个八棱柱,绘有牡丹、葵花;单门上镶刻着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的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大门外两侧为八字墙,分别篆写“忠义”“神勇”,概括了关羽的一生。
仪门建于明万历年间,门额原悬挂有万历皇帝亲题“义烈”匾,今已不存。但慈禧太后的御笔“威扬六合”匾仍散发着皇室的威严。“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赞美关公威名扬天下。
据介绍,该门原为关林大门,清代新修大门后,改名仪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行补修。现在三道门各有二级青石台阶,门枕为青石座,外托石抱鼓。梁架、斗拱粉饰华丽,红柱擎立,梁、檩上绘以黑白龙纹图案,额坊外侧用红、黄、蓝、绿等色彩绘“三英战吕英布”“送徐庶”“收廖化”等十幅三国故事画及“喜鹊登枝”“松鹤延年”花鸟画。三道实榻门均为朱漆配以金色乳钉。
拜殿在正殿之前,是正殿的附属建筑,为五开间六檩前廊卷棚式结构,是每年春秋诞三祭关羽的百官僚属谒拜场所。正殿是关林的中心建筑,为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顶式,用柱48根,其中16根绕殿东、西、北三面,承载飞檐,使殿檐外伸,如燕展翼。角柱石础雕刻细腻华美。正殿前壁为门窗,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正吻为龙头,内套一盘龙,屯口也是龙口,张嘴衔脊,非常生动。垂脊、岔脊等饰有麒麟、凤凰、狮子、天马和牙鱼。
财神殿,明代称寝宫,清嘉庆、道光年间修缮,是关林现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该殿东西两侧分别为娘娘殿和五虎殿,都为硬山式建筑。
春秋殿是关林的最后一座殿宇,殿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因殿内原有关羽睡像,故称“寝殿”,檐下昂头外伸,刻以龙首,可谓群龙相聚,气势非凡,在斗拱木作中比较少见。
塑像栩栩如生
来关林,除了看主体建筑,雕像也很值得一看。关林的雕像为立体构图,形神具备,错落有致,形象地创造出关羽文武双全的儒将风范。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关林就开始有塑像记载。最早是在财神殿,就有以关羽为核心的7尊塑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林开始聘请能工巧匠重塑金身于殿宇。
正殿的关圣帝君塑像最大最美,高6米,只见其端坐中央,镶金佩玉,面贴赤金,气宇轩昂,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穿锦缎绣龙袍,手捧七星玉圭,凤眼蚕眉,长髯飘洒;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关平、周仓英姿勃发,袍带飞扬,王甫、廖化慈眉善目,长衣曳地。关羽坐像背后的隔墙上,正对后门处为高浮雕式彩色悬塑关羽读《春秋》像,只见他手持《春秋》,捋须而坐,关平捧印按剑,周仓怀抱大刀,三人戎装造型,面目平和,温文尔雅。
财神殿现塑像5尊,关羽居中,身着戎装,铠甲绿袍,神态威仪。关平、周仓站于身后两侧,外侧左边为招财童子,右侧为利市童子,头戴双髻,项带银圈,线条圆润,衣纹流畅。
娘娘殿正间神台上,为圣母和二侍女像。五虎殿今存塑像5尊,关羽居中,双目炯炯有神,两侧分别为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该组塑像都在2米以上,关羽稍高,排列方式呈“八”字形,内外收放。
绘画浓艳多姿
塑像和绘画密不可分。关林庙的绘画有壁画和额坊画等,分布在门扉木雕、墙体、斗拱等处,平面集成,色彩浓重,线条流畅,生动描绘出关羽至忠至勇、义参天地的英雄气概。
2005年,壁画大师梁荔叶率弟子对关林正殿、财神殿、春秋殿的传世壁画进行恢复和再创作。
最大的壁画要属正殿东、西墙壁上的壁画,长12.5米,高3米。其中,东壁为《关圣帝出巡降福图》,描绘了关帝率众仙应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场景。壁画中关公身着绿色战袍,跨于赤兔马上,头部向后微侧,双眉紧锁,不怒而威。
据介绍,该壁画采用了多种绘画方式,如界面、青绿山水等,在树木的处理上有写意笔法,大量运用皴、擦、点、染等艺术手法。画者还吸收了马王堆漆画中的汉代纹饰图案,运用在风、火、云等自然现象描绘上。
额坊画主要分布在关林大门、仪门、钟鼓楼、东西廊坊及拜殿、财神殿和春秋殿中,既装饰建筑,又有防腐功能。其内容有三国故事画、彩绘动物、花卉等,色彩艳丽活泼,为整座建筑增色不少。
来源:洛阳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