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型教师丘河:好材料是裁剪出来的,点面截取成就好作文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朱光潜言语所指,即是作文的素材剪裁。对于写作材料,如果说积材是第一能力,选材是第二能力,那么剪材就是第三能力。
作文剪材就好比量体裁衣,需要裁剪、拼接、修改等多道环节。也即是说,为了材料表达的高效性,即使经过精选的材料,有时也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文中,还需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修剪掉无关的枝丫,进行必要的嫁接,对不适当处进行合理修改。可见,写进文章的题材不仅是精选出来的,更是经过作者剪裁加工出来的,它早已不是原始的素材。另外,还可以对经典的旧材予以化用,使旧材出新意。因此,写好作文务必先培养剪材意识,提高剪材能力。
剪材是一种写作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追求材料的精炼、精当、高效,同时也追求表达的艺术性和文章的吸引力。因此,高境界的剪材还应注重素材的冲突、缺憾和空白。
选材的基本标准是筛选,从材料堆中挑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细小,以及“三无”的材料,选材的高级标准是剪材,即通过截取、拼接、修改等加工素材。
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知选材而不知剪材,材料拿过来直接就用。最后,往往出现内容啰嗦、拉杂、不精练、废话太多。从表面上看,这是语言的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就是思维的问题,是没有剪材思维意识的表现。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就是材料剪裁能力弱。对于写作素材,我们必须要明白,善于截取才能让素材更精当,表达才能没有赘余。
所谓截取,也就是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主题、体裁的需要,对生活、阅读资料的某个点、面进行截取,作为写作的素材。比如,我们截取父母生活的某些片段,来表现父爱、母爱;我们选取学校生活的某些片段,来体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选择历史的某些阶段,或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些故事,以及某个故事的某些精彩环节,通过加工来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特性,等等。
例如,要想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其实有很多方面,但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臧克家只选了学者方面、革命家方面两个角度。从学者的方面论述,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从革命家的方面论述,只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个片段作为例证。而且,作者并未就此展开详述。其实,作者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其生活点面的截取。
再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突出孔乙己的形象,表现主题,作者并未选择叙述一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而是截取了孔乙己生活的几个片段,及其形象的几个断面。又如议论性文体《纪念白求恩》,作者面对白求恩的伟大精神,不是通过一件事情来写,也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而是通过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这三个截面,论证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尽管这仅仅是白求恩精神的三个点,但材料精当的截取却足以诠释他伟大的一生。
初中生作文对素材的点面截取也毫不逊色。如2015年河南中考作文《父母掌心里的微感动》,作者截取父亲做手柄、母亲做蛋汤、父母珍藏短信三个片段,虽非详细事件但却胜比事件。在作者心中,父母的感人之事绝非太少,而是太多,以至于无法通过一件事来表现。所以,作者选择了对材料的点面截取,取父亲一镜头,母亲一画面,父母对爱共同珍藏的一瞬间。
2017年河南中考作文《越来越懂你的我》,作者为表现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分别截取了父亲雨中接我的三个镜头。这三个画面每次都有所不同,发生的季节不同,父亲的行为不同,我的感悟不同,且是层层递进,一次深比一次。由此可见,作者对材料点面截取之法的谙熟。
你会发现,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议论性文体,对材料的点面截取运用得都比较广泛。这是因为,恰当的点面截取使材料更精、角度更多、表现力更强,对读者情感和思维的冲击力更大。这也提醒我们,写作时对素材不要不舍的裁剪,只有不吝裁剪,你的文章表现才更强。
此外,还要注意对引用语的裁剪。无论是常引用的名言警句、诗词、谚语,还是某人直接或间接说的话。不管它们有多么经典,你背下它们耗费多少脑细胞,请注意,更多时候你要学会灵活变通,选择性截取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而非全盘照收。如果直接引用太长,不妨变间接引用,或者采取化用。
(注:本文选自《作文有规律我的初中创意写作课》(丘河 编著,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