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厦门:一方龟糕印游历四海 五代人传承初心不改

2020-06-03

“摸龟首,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尾,有头又有尾……”近日,稚气而欢快的童声从厦门鼓浪屿食品厂朗朗传出,这里正举办一场制作龟糕亲子DIY活动。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手中的龟糕成功脱模,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乌龟”。

用龟糕印印制脱模出的糕点。(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崇龟的习俗, 每家每户逢年过节祭祀的供桌上总少不了龟糕。人们用这种糯米制成的糕点敬神、祝寿、辟邪,象征着吉祥如意。而印制龟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制而成的龟糕印,作为闽南独有的雕刻技艺,龟糕印技艺至今已传承百年。

2013年,龟糕印技艺被评为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潘海员作为潘家第五代传人,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厦门地区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随着电脑雕刻和机器制模的出现,曾经十分兴盛的龟糕印技艺日渐式微。为了留住这门手艺,左腿残疾的潘海员扛起重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设公益培训班、走进校园、走出国门,为老手艺找寻昔日荣光。

耳濡目染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龟糕印

潘海员刻制龟糕印。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潘海员的工作室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南轿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在祖辈传下来的色泽发亮的老木桌上,只见潘海员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只活灵活现的“龟”就在刀下慢慢呈现。

潘海员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仪一辈就开始从事龟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带着这门手艺落户厦门。在潘海员只有3、4岁的时候,祖父就将他带在身边。“爷爷口袋里总揣着2分钱买来的12颗糖珠,只要待在他身边,看他刻制龟糕印,就能有糖吃。”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循循善诱,让潘海员对龟糕印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1979年,高中毕业的潘海员开始跟着父亲专职学做龟糕印。为了让潘海员拿稳刻刀、扎实基础功,光是打洞磨边,父亲就让潘海员学了三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潘海员一边给父亲打下手,一边学习刻制月饼模具和龟糕印。

“龟糕印一面是‘龟’,一面是‘寿桃’。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两面刻穿。”直到1985年,潘海员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龟糕印。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潘海员眼里仍闪烁着光。潘海员说,学习刻龟糕印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刚开始学的那几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伤。最多的时候,双手被刻刀扎了十几个洞。虽然日复一日的雕刻学起来很枯燥,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现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员仍时不时拿出他的“处女作”把玩,一边向旁人展示,一边笑说,“现在来看,当时确实刻得十分粗糙,但我舍不得扔掉,当时刻制完成后的自豪和成就感,我这一辈子都记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