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传记:商王祭祀母亲的祭器,跨越千年成为国之重器
在没有“锅”用来烹饪的年代里,“鼎”既是一种炊具,又是一种祭祀用的象征着权势的“礼器”。
殷商时期,青铜鼎的铸造技艺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后母戊鼎这件举世闻名的国之重器,便是这个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说起后母戊鼎,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提起它在教科书上的原名,那当真是如雷贯耳。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于镇馆之宝的级别。
【后母戊鼎】
一、后母戊鼎的诞生过程殊为不易:因为体型过于庞大,只得采用模范法“拼接”的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诞生于商王祖庚或祖甲时期,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在那个全靠人力的时代,要铸造这种规格的鼎殊为不易,至少需要三百多人齐心协力,耗费近2000公斤的原料才能造出后母戊鼎最原始的外型。
后母戊鼎体型庞大,鼎上的云雷纹、牛首纹、饕鬄纹等纹饰又十分精美,在商代要制成这样的精品鼎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制模、分开铸件和铸接。
制模,又叫做“模范法”、“范铸法”,商朝时期的工匠通常会采取石范或者陶范的方式来制作青铜模具。
不过由于石头过于坚硬的特质,商朝时候的古人难以在上面雕琢纹饰的缘故,石范通常只会用来制作斧子、刀剑、锄头这样比较简单、不追求精美纹饰的器具。
制作青铜鼎的话,还是需要用到陶范这种可塑性强的制作方法。
【范铸法图解】
完整的后母戊鼎分为四个圆柱足、鼎身和两个大立耳,鼎耳外侧有老虎噬人的图案,鼎身环绕着盘龙纹、云雷纹、牛首纹和饕餮纹,寓意着吉祥、丰收之意,在鼎的内部还铸有“后母戊”三个大字。
在那个时代,铸造一件重832.84千克的青铜鼎本身就已经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了,在这个要求上,还要增加这些精美的纹饰,如此一来,匠人的工作难度便会成倍增长。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工匠会先用泥土分别铸好鼎身和四足的“模和范”,这个过程便需要一年的时间。等到模子烧制好后,古人才会将融化的铜液倒入模范中,等其最终冷却下来,古人想要制作的铸件就算完成了。
完成了铸模和分开铸件两个步骤后,制作后母戊鼎的工序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恰是这剩下的后半截,才是真正考验工匠手艺的地方。
工匠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如何将鼎的各个铸件铸接到一起?
•去“模范”的过程中,发现铸件出现了瑕疵怎么办?
•铸件拼接到一起后,成品和理想的目标存在偏差,该怎么补救?
【后母戊鼎】
由于商代的工匠受制于时代局限性,没有如今的各种高科技器械助力,他们只能依靠人力去完成铸造青铜鼎的任务,但这样一来做出来的东西难免会存在一些小误差。
后母戊鼎的鼎身、鼎足和鼎耳是分开炼制的,它们在铸接的过程中,为了弥补铸件的缺陷,铸鼎工人们会先对铸件进行削、补和打磨的处理,好使得各个部件达到预期的程度。
当后母戊鼎在完成铸足、铸耳的步骤后,工匠们还要用粗砂、细砂质磨石、石刀等器具,对大鼎进行打磨“化妆”的操作。
后母戊鼎完工的那一刻,商王还会举办祭祀大典,用牛羊猪三牲祭拜上天。
二、意义特殊,后母戊鼎承载着商王对母亲的敬爱
“后母戊”,后指的是爵称,母点明铸鼎人是为了祭祀母亲所铸,戊代表着被祭祀者的名字。
3000多年前,商王祖庚或祖甲两兄弟中的一位,为了祭祀自己的母亲,便铸造了这么一个青铜大鼎。
梦回殷商,可以设想到,当后母戊鼎铸造好后,商王便打算领着大臣和巫师们为母亲“戊”举办一次盛大的祭祀典礼。
在祭祀大典中,商王负责主持祭祀仪式,巫师负责协助商王用卜辞的形式向被祭祀的“戊”传达信息和解读戊回馈的信息。
宗庙前的后母戊鼎中,煮着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一旁的桌案旁摆放着玉环、玉璧、玉璋、绿松石、象牙器等物,酒爵中盛满了醇厚的醴酒,乐师用埙、钟、磬、鼓等乐器演奏着悦耳的音乐。
【乐器】
大臣们在商王的带领下,向戊进行了祷祝仪式,巫师便会依据仪式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向商王传达来自戊的回应。
等到相关祭祀仪式都结束过后,商王便会领着大臣们,一边分食着鼎中的美食,一边听着动听的音乐、观赏着精彩的舞蹈表演。
后母戊鼎,在祭祀典礼中成为了情感的媒介,它寄托着商王对母亲的缅怀和爱恋。
三、惊险的护宝行动:跨越千年时光重见天日的时候,后母戊鼎险些被损毁、抢走
后母戊鼎在泥土中沉睡了三千多年后,又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重新现世。
当时安阳武官村的吴希增,本来正在做修葺祖坟的工作,他在挑选坟墓位置时,竟意外在墓坑13米处发到了坚硬的东西。
到了晚上的时候,吴希增喊上了族里的壮年劳动力,打算把那坚硬的东西挖出来看看到底是个啥。
40多个人连挖了三个晚上,他们终于将大鼎给挖了出来,吴家的人一看便知:这肯定是个宝物!
吴家人商量一番后决心将宝物售卖,换来钱大家平分。为了避免被日本人发现,村民们将后母戊鼎藏在了吴培文家。
想法是好的,但当晚参与的人那么多, 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条心,有人便将村里挖到宝的消息传了出去,相关媒体争先报道了这件事后,麻烦事也随之找上了吴家的门来——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对鼎产生了想法。
【后母戊鼎】
吴培文心知这件事处理不好,很可能会给吴家造成灭顶之灾,但他又不想把宝物给日本人。于是,吴培文托当地古董商帮忙联系“大主顾”。
北京大古董商肖寅卿听闻这个消息后,立马便从北京赶到了安阳来,打算拿下这件珍宝。
肖寅卿在看过后母戊鼎后,对它是一眼看中,当即便提出,以20万大洋的代价买下后母戊鼎。
吴培文等人,哪里见过20万大洋啊,他们听到这个数字后,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肖寅卿见村民同意后,又让他们把大鼎分为十几块,好逃避日方的阻拦,将其运到北京去。
吴培文他们在将大鼎砸下两只耳朵后,却突然生出了悔意,他认为这么珍贵的东西砸了太可惜了,索性不卖了。
于是乎,吴培文回到家中,便去买了个赝品放家里,然后重新把真品掩埋起来后,便带着家人到淮南逃难投靠亲戚去了。
吴培文这手巧妙护宝,让几百个日本宪兵队成员到他家中后,吃了个闷亏——他的家里剩下了有空无一人的房子和赝品宝物。
【报道相关信息】
抗日战争胜利后,安阳县政府的一位“陈参议”也打起了大鼎的主意,他逼迫吴培文交出了大鼎。
当时的《民生报》报道了这一新闻:“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
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看到古鼎后,也动了心思,他正发愁送什么给蒋介石做其60岁生日的礼物呢。
随即,这个国家珍宝便被作为蒋介石的生日礼物,运送到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
【蒋介石正在看缺少耳朵的后母戊鼎】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以国之重宝的身份,被调拨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家。
历经千年岁月,几经颠簸的后母戊鼎,这一次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安稳的家。
总结
后母戊鼎的一生颇为传奇,它是青铜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当初几百名工匠齐心协力才将它打造出来,它见证了殷商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的辉煌时刻,它是我们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正因为后母戊鼎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十分重大,如今,它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商王祭祀母亲的礼器一跃成为了国之瑰宝。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博物馆《都市快报:“司母戊鼎”原来是“后母戊鼎”》
【2】《从范铸结构看司母戊期的范铸工艺》
【3】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青铜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