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圆满”上划一刀,古人这是意欲何为

2020-05-27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中国人讲究圆圆满满,但偏偏有一种文物,古人要在“圆满”上划一刀,这种文物叫“玦(jué)”。作为一种古老的器物,对其形状的描述,东汉班固《白虎通》言:“玦,环之不周也。”词典《尔雅》的升级版《广雅》有云:“如环,缺而不连。”简单地说,就是器物为圆形,中间有孔,并且在外环上故意制造一个缺口(豁口)。根据考古出土情况,早期的“玦”,有石、玉、动物骨等材质,以玉为主。据日前刚刚公布的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小南山遗址,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玉玦,将原来的冠军,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时间跨度又提升了约1000年,因此也可以说,玉玦是迄今所见最古老的装饰玉器之一。

玉玦 春秋-战国 威宁中水出土 拍摄:梁太鹤

新石器时期的玦,常成双成对,出土时多现于头骨耳部,一般尺寸也较小,看上去类似今天的耳环,因此猜测“玦”早期是作为耳饰使用,这也便能够解释,古人为什么要在器物上划一个缺口的原因,即方便穿耳。贵州发现较早的玉玦,位于威宁县中水红营盘(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墓地,共出土6块玉玦,为酱红色和绛紫色两种,缺口断面呈梯形。其中21号墓出土4块玉玦,三块小的(外径约2.5厘米)在耳部,一块大的(外径约10厘米)在颈侧部。同样,在2011年省考古所张兴龙率队发掘的兴义阿红老坟山石板墓,也出土了大小不等20余块玉玦,尽管都是两千年的古物,但色泽如新,好似陆游笔下“粲粲白玉玦”般鲜盛。部分玉玦外环上还穿有小孔,可以拴系,出土时且多与玛瑙、水晶、石珠等分布在头骨附近。由此推测,玉玦由单一的小耳饰,有逐渐变大,并过渡到穿孔结绳,可以与其他饰件组合,拴系佩戴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趋势。

玉玦 战国-西汉 兴义阿红老坟山石板墓出土

关于玉玦的功能,根据考古发掘,主要就是耳饰和佩饰,但因其特殊的造型,古人又赋予其很多象征意义。其中有一种“生前戴环,死后戴玦,是为葬玉”的说法。1977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普安青山铜鼓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些大小不等的玉玦,颜色各异,有乌青色,有紫红色。关于玉玦的颜色,苏轼有诗:“近者唐夫子,远致乌玉玦”,即用乌玉玦来比喻墨色。其另一首诗:“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则是用紫玉玦形容红泥封坛的美酒。但颜色不是重点,重点是普安铜鼓山主要是古人房屋和烧窑铸造遗址,并未发现墓葬遗址,因此“葬玉”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

玉玦 战国-西汉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

第二种说法,玉玦是传统弓箭的一种护手器具,即扳指。使用时将“玦”佩戴于手指,既能助力拉弓,也能防止急速回弹的弓弦擦伤手指。这个说法来源于《左传·闵公》。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以好鹤著称的卫懿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意思是国难当头,卫懿公赐石祁子(卫国政治人物)射箭的扳指,授宁庄子(卫国的卿)箭矢,让他们防守都城朝歌。虽然最终朝歌城陷,卫国灭亡,卫懿公亦被杀,但却给今天河南一个下辖的地级市,留下“鹤壁”之美名。1976年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这种弓箭扳指,可套在拇指上使用,称为“玉韘(shè)”,和玉玦的形状相差较大,因此玉玦作为扳指的说法,同样值得商榷。

玉玦 战国-西汉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

最为普遍的说法,即“玦”通“决”,常用于象征决断和决绝的信物。著名的屈原在《九歌·湘君》中描述,湘夫人久盼湘君不来,怒而“捐余玦兮江中”,即把玉玦弃江,意寓恩断义绝。北宋大臣张耒登临双溪阁,感叹“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则是借“玦”,喻山断。用“玦”比喻地貌,还有南宋杨万里《题南海东庙》中的句子,“青山缺处如玉玦,潮头飞来打双阙。”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里有云:“展巾,则结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意思是公子拉开小翠留下的红色丝巾,发现其间“结玉玦一枚”,心里便知小翠不会再回来相见了。文中描述之玉玦,既有断绝之意,还写出玉玦可用丝巾拴系在身上使用。最著名的典故,来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上群雄觥筹交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即范增席间多次给项羽递眼色,再三举起玉玦,暗示项羽赶快下令,斩杀刘邦,但项羽心慈,始终沉默不应。这个典故最终被南宋遗官方凤在《鸿门宴同皋羽作》中做了一个小结,“玉玦何劳再三举,拂衣竟作彭城死。”

方形玉玦 战国-西汉 赫章可乐187号墓出土

典籍中所录之“玦”,均为圆形,但考古发掘经常能够为之补充。1978年,贵州省博物馆在赫章可乐187号墓发掘出土两块战国玉玦,整体呈罕见的方形,长宽约2.8厘米,墨绿色,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晕,磨制光润,微透明。玦口从两面磨切而成,断面呈三角形,其中一块在一角钻有一小圆孔。可乐187号墓属乙类墓葬,即土著墓葬。巧合的是,这种方形玉玦,在远离中原的广州南越王墓也曾经出土一块。这为我们推测汉文化在向西、向南扩张时,与地方土著民族交融过程中,玉文化产生新的变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贵州并不算文物大省,但出土的“玦”,却具有多样性,除了“方形玉玦”面世,在2000年贵州省考古所对赫章可乐的再次发掘中,在274号墓(土著墓葬)出土数枚大型动物的“骨玦”,在341号墓(土著墓葬),出土一块更为罕见的“璧形带冠玉玦”,可谓精彩而丰富。

骨玦 战国-西汉 赫章可乐274号墓出土

今天,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偶尔会在展签上发现,标注的不是“玉玦”,而是读音完全相同的“玉珏(jué)”,是写错了吗?“珏”即双玉,《说文》云:“二玉相合为一珏”。简单地说,“玦”是一种形制,而“珏”,则相当于对玉器进行计量的量词,并且特指一对。因此,如果展签后面陈列的正好是两块大小一样的玉玦,笔者认为,也不能算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