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能和这卷青绿山水画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千里江山图》

2020-05-19

在我国传世的古代绘画作品中,故宫博物院藏《江山秋色图》卷是一幅极其精彩的山水画巨作,相传为南宋赵伯驹所画。

作者在继承我国传统青绿山水画法的基础上,以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这一传统画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使其更臻完善和成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创作思想和艺术风尚。

《江山秋色图》中所描绘的秀美壮丽的山川景色,使千百年后的观者品味起来仍如饮醇醒,如临其境,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眷恋。

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秋色图》,绢本,青绿着色,纵56.6、横323.2厘米。采用传统的横卷形式,表现出重山复岭盘薄绵延,层峦叠嗽奇崛峥嵘,江河港诸水色混漾。图中布设嘎岩徙壑,绝涧险崖,邃谷赓穴,深潭浅滩;

又有飞瀑高悬,鸣泉涌流,溪水潺援,烟波浩渺,云气蒸腾,一派「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

在山水中,随着山势和地形的变化,分别铺陈僧寺、道观,楼台、殿阁,孤亭、宝塔,栈道、回廊,水榭、山馆,竹坞、村舍,舟、车、桥、涵,等等。

这一切都安排得错落有致,与自然景色相呼应,显得十分壮观。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江山秋色图》在布局上采取传统的「散点透视」,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三远」构图法,并且将高远、平远、深远三者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以平视或俯视的角度有条不紊地处理画面景物,布势奇巧,开合有度,结构复杂严密又虚实相生,或壮丽,或奇伟,或险峻,或平正,或深邃,或开阔,或厚实,或空灵,使整个画面在多变之中又有统一的整体感。

《江山秋色图》变隋唐时代青绿山水古朴、浓重、沈郁的作风而为清丽、明秀的风格,艳而不俗,媚而有骨,反映了青绿山水画由唐到宋的一大发展变化。它的高度艺术水平,在存世的古代青绿山水长卷中,唯有北宋末年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与并列媲美。但《江山秋色图》在笔墨功夫上则成熟老练得多。

山间的各种树木花竹不仅远近位置安排得当,树干的伏立掩仰,枝叶的穿擂聚散也非常合度。笔画匀细圆劲,工整中又饶有变化。

《江山秋色图》在笔墨设色上继承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而且更加成熟,画山石土坡以「小斧劈」效为主,并用流畅多变的长线条钩括,根据景物的形质,山石的脉络,或钩锨,或效擦,或烘渲,或点摔。笔墨上有很强的韵律感:忽虚忽实,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忽顿忽挫,山从笔生,笔随山发,笔力劲健秀润,繁密中却极为简要,工整中又灵变不滞,做到了笔无虚下,笔笔恰到好处。

此图设色以石青、石绿作为基本色调,又根据物体的形质、远近、明暗的不同审施丹青。近处的山石、土坡、竹树明亮处,多用石绿兼赫色,其阴影处多用石青或墨青,远山远树或薄雾轻笼中的树石,则以淡墨螺青钩画点染,水夭处用花青打底,敷以较淡的石青,山间云气或留白,或施以白粉,显得既浓郁、又清淡,既厚重、又空灵。由于不同颜色的合理使用,不仅使画面的阴阳向背、远近晦明十分得体,而且使得画面色彩富丽晶莹,增强了艺术效果。

综观《江山秋色图》卷,不难想见,作者创作此图,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果不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各种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做到「胸有丘壑」,同时运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形诸绢素,是不可能产生如此伟大的作品的。

逸人寻幽

茅屋村舍、亭台楼阁

(▼横置手机,欣赏高清《江山秋色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