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到上海可以不逛外滩,不去城隍庙,但一定要去看这些宝贝

2020-05-18

到上海可以不去外滩,不逛城隍庙,但一定要去看这些宝贝。

上海博物馆里的宝贝真的超级多,人家其他地方的博物馆是评选四大镇馆之宝或者评选十大镇馆之宝,上博竟然是馆藏珍品百选,又豪又横。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将近百万件,在青铜、石刻、书画、陶瓷这几个方面的文物最具有特色。特别推荐去上海博物馆逛青铜馆,里面的精品实在是太多了,这次主要介绍上海博物馆青铜馆里的一些宝贝,也是当时参观时给我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文物。

【大克鼎】属西周孝王时期 ,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举世闻名的国宝。这个大克鼎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出土,跟大克鼎一同出土的还有小克鼎。

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达201.5千克。鼎的上方两侧有立耳,鼎口微收,方唇宽沿,鼎的腹部微微有些鼓,值得注意的是腹部有宽大波曲纹,在鼎口沿下有三组变形的兽面纹,还有六道短棱脊,鼎下方是蹄形的足,整个大鼎给人的感觉非常厚实。

在大鼎腹部的内壁上,铸有长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铭文的字迹端庄质朴,笔画遒劲有力,上半部刻有整齐长方格,每格一字,非常规整。

铭文的内容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膳夫克颂扬文祖师华父辅协周室的丰功伟绩,第二段则记录克自从任膳夫以来受孝王的赏赐。

这张照片是春秋早期的器物【子仲姜盘】

当时听讲解员介绍的时候,对【子仲姜盘】印象太深刻了,这个看起来古旧的东西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绝妙创造,令人叹为观止,容我细细讲来。

盘一般是指盛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净手礼,用盘来接用过的水。在战国以后净手之礼渐废,盘的功用就演化为兼作盛水。

肉眼可见的这个盘,盘面比较大,盘内里的小东西,是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有鱼、龟、蛙、水鸟等。盘内每个圆雕动物都可以原地进行平面360度的旋转,当水倒入的时候,鱼,龟,蛙等宛如在水中游弋一般。

盘的外壁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动物纹样,盘的两侧有耳,前后各设一条立体的曲折角龙,龙首在盘边作探水状。盘的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大概意思是,在六月初七,大师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的盘,此盘既大切好。

这个盘放在古代来说,制作工艺水平相当高了,在盘比较薄的底层层中嵌入动物底轴,既得让这些动物垂直,还得不会被卡住。

【镶嵌十字纹方钺】

此方钺属夏代晚期,整体长35.6厘米,刃宽33.2厘米,厚9毫米,重5.16千克。钺身上有两个长方形孔,用于安装木柄时穿过皮条。中心圆孔的直径6.1厘米,周围环绕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名字由此而来。

一般古代的钺基本上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当作刑具使用。不过,这个方钺,形状大,质量很重,刃部平口无锋,没有任何的实用痕迹,所以这个应该是礼仪用器。这种钺一般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这个方钺的体形非常厚实,器身上有精致的镶嵌装饰,大部分保存完好。镶嵌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深度约2毫米,用胶质黏合。夏代青铜器中的十字纹并不多见,仅在夏代晚期二里头遗址中发现过此种镶嵌方法。

【交龙垂鳞纹鼎】

这个交龙垂鳞纹鼎属春秋晚期,可以看到它明显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呈束腰状,鼎的下腹部外鼓且下垂,下方有三蹄形足。这件器物具有非常明显的楚文化因素,束腰的特点,有没有想起来那句,楚王好细腰。

这种类型的器物也称为升鼎。在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使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继商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这时候的楚国迅速崛起,楚器的风格也开始形成。

【牺尊

春秋晚期的器物,高为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千克,尊在古代一般是指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就开始使用,直到战国时期。

这件牺尊是温酒器,外表看是水牛的形状,用动物形态来设计酒器尊的外形,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

牛腹中是空的,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

值得注意的是,在牛鼻上有一个环,这从侧面说明在春秋时期,先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穿给牛鼻子穿环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上海博物馆里的宝贝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青铜馆里文物几个印象深刻的介绍,去上博不需要门票,只要经过安检之后就可以进去参观。

参考资料:上海博物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