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母亲花”不是康乃馨,它才是……
如今一提到母亲花,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康乃馨,其实中国古代有自己的母亲花——萱草花。
萱草在我国的历史有3000年,《诗经》中曾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宋代朱熹注解道:“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这里的谖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萱草;北堂,是我们古代家庭中母亲所居住的地方。
在春秋战国战争频发的年代,儿子大多征战在外,远行的游子对母亲饱含着无尽思念,母亲也十分牵挂儿子。所以,古人远行前会给母亲留个念想,那就是在北堂手植萱草。
待草长莺飞时,萱草灿烂盛放,母亲见花如同见子,而儿子想到母亲有萱草陪伴,有心里多少也会得到慰藉。
自此之后,萱草就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士子心目当中最珍贵的“母亲花”。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把萱草记录到文字中,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诗》中说: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长满堂前的台阶,远游的儿子独自行走、浪迹天涯;慈祥的母亲倚靠在北堂门前,不见萱草花,更看不到儿子的归来。
元代诗人王冕在《偶书》中写道: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王冕在母亲生日之际,用在堂前的庭院中种植萱草的方式,表达自己作为子女对母亲的爱。
诗画家也是以萱代母,令人触景生情。
明画家李在《萱花图》有题诗:
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
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
明代才子唐寅也曾作《萱草图》,并题诗:
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
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
萱草花作为母亲花,也是官窑瓷器上用量最多的图案之一。
从宫廷到民间,烧制的瓷器上都少不了萱草纹。
所以,萱草在传统文化中成为母亲代称,萱草花自然成为母亲花。
(5月10日)
就是母亲节了
记得和妈妈说声
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