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明代这哥俩有意思:当官不行的书法极好,书法不好的得做高官

2020-05-05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特别是艺术史更显残,它只选择和记录那些有贡献的人。

王守之所以被书法史忽略不计,是因为他没有在书法史上有过故事、留下痕迹,忽略他是正常的。王守之所以今天又被提起,是因为他是王宠的亲哥哥,也擅长书法。历史的基础恰恰是那些被忽略不计的沉默大多数。

王守(1492—1550),字履约,号涵峰,吴县(今苏州)人,王宠同母兄。王宠的名字,在明代书坛闪闪发光,这个虽然短命,但却才气逼人的艺术家,以独具个性的草书与小楷,成为明代一流书法家。

王守与王宠少同笔砚,饮食起居形影不离。一起拜师读书,一起参加科举,耳濡目染,相互影响是再正常不过了。都是少年成名,但兄弟二人命运却大不相同。

正德初年,兄弟二人以里俊选隶学官,补校官弟子员。正德五年(1510年)又奉提学黄公如金之教,师从蔡羽习举子业,凡三年。王宠自正德五年参加乡试,直至嘉靖十年(1531年),凡八试见斥。而王守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于乡,嘉靖五年(1526年)登进士,列三甲第十四名。

王宠虽然考不取功名,却生前即享大名,匆匆三十九载,郁郁而终,令人心生遗憾。王守已然功成名就,却被历史无情地遮蔽,百年之后默默无闻。孰为功?孰为名?孰为德?孰为言?历史总有它青睐的标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以为真理在握、标准在手。

王守亦有《石湖集》传世,今已不全,徐显卿曾序云:"昔在正、嘉间,王子履吉名籍甚,海内知有王履吉者,履吉诗篇清矫,书法遒逸。其伯氏履约默然藏名,人若不知履吉有兄者。余从履约仲子玄成,的履约所作《石湖集》读之。"

王守此札(如上图),写得潇洒灵动,笔致翻飞,似有一股英气,锐不可当,大似其师蔡羽之作,与王宠相较丝毫不让,应为其早中期所书。

王守留下的作品极少,亦有相似王宠者,则距王宠不可道里计,稀疏松软,东施效颦,如推断应为晚期所作。

据记载,王守登进士后随赴外选,授宁波府推官,岁末又掌鄞、象山二县府事。嘉靖八年(1529年)九月,应召前往北京,选户科给事中,后历吏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终南京都察院御史,掌院事。卒于官。

王守与王宠的离开也应该是鲤鱼跃上龙门时的那道分水岭。

王守对王宠的感情应该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兄弟情深,或许弟弟的事情更在兄长之上;一方面弟弟的不遇应该又是兄长时刻不能得意的悬梁。

或许王宠故去之后,王守对其书作的有意模仿也是一种怀念,一种对其才华的不舍追慕。而大家同处青春年少时,笔下便没有那么多沉痛,那么多顾虑,有的只是轻快旋律与盎然生机。

书法是有感情的记录,每笔都似从故事中来,若书写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故事,也就沦为工艺品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