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欲作诗,写了一句便无灵感,不料他因着一句诗留名千古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那些让我们无比喜爱的古典诗歌,在上古时期,便从那些先祖口中吟哦而出。他们用富有音律节奏的言语,歌颂着自己的劳作,纪念自己的爱情,憧憬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成了醉人的诗。
春秋轮转,芸芸众生,无数的诗篇,孔子只取了三百多首,编录成了《诗经》。两汉至唐宋,千余年的日月升沉,诞生的文人墨客,如同恒河沙数,数之不清,他们纵情挥墨,歌志趣、言民生、怀亲友、颂河山……,这期间有多少诗人,无法估量,创作了多少诗篇,更无法统计,但可以断言,这定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
但是能够记载纸上留存到如今的,相对这个数据,也定然是沧海一粟,而能够流传至今,仍然被无数人吟诵传唱的千古名句,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要列一份古诗词名句名篇表格,估计是被王维、王昌龄、大小李杜、苏轼、辛弃疾……这些人占了大半。
所以,那些依靠一首诗留名千古的,都是十分幸运的,能在几千年无数诗篇中脱颖而出,也是十分厉害的。例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作者崔护;“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作者崔郊;“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作者曹松。还有一位更厉害,凭一句残诗留名千古。
此人名叫潘大临,是宋朝的一位诗人。据说他写的诗不错,苏轼和黄庭坚都颇为欣赏他,他也经常跟着苏轼黄庭坚学习,诗词风格多学习苏轼。他的性格也非常恬淡,有出尘之气。
潘大临虽小有诗名,还有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咖看重,但非常生活上非常贫穷。一日,他的好友谢无逸写信问他,近来有没有新作品。谁知潘大临看到这封信,却气上心头。
原来,这段时间已入秋季,落叶枯枝、秋风归雁等景物,无一不勾起他心中的诗意。特别是在昨天,潘大临躺在床上,听着风雨吹打着窗外的树林,顿觉萧瑟诗意,灵感乍现,于是他提笔在墙上开始写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
正待继续写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潘大临,门外传来房东催缴房租的声音,没办法,潘大临只好停笔处理这件事。待房租的事情处理完,拿起笔时,潘大临却没有了灵感,他感觉十分败兴。
所以他回了封信给好友谢无逸: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杀。昨日清卧,闻觉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
虽然只有一句,但也能看出诗句中的意境。独自卧在房中,听着秋天的风雨,本就觉得凄楚,再添“满城”,尤觉声势浩大,无处可避免,这样已是两重悲意,然而这满城的风雨,又临近重阳。
重阳节,总令人想起家人亲友,客居他乡,佳节逢秋雨,倍感凄凉。所以这一句诗七个字,蕴含了三重悲意,可谓景中有景,情中有情,这种繁复多重的意境,让人读来便觉深邃,似乎有所悟,却又体会的不甚清晰,就像陈年老酒、上好佳茗,值得一品再品。
后来有很多人续写这句诗,包括他的好友谢无逸,但流传并不广,反而是这一残句,在后世十分出名,潘大临也因此留名千古。这一残句能得以流传,经久不衰,除了本身的意境,或许,还因为残缺,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