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臣民守规矩,老子教君主别胡来,其实都是同一个字上做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一个“道”字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没有是非之别,只是主干与末梢之别。
孔子为什么教臣民守规矩,守什么规矩
春秋时期周礼崩塌,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各自为政,周礼崩塌:弑君杀父者有之,篡位夺权者有之,僭越乱礼者亦有之,他生活的时代,被他称为“礼坏乐崩”的最坏时代,孔子一生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骂的就是鲁国权臣季孙氏伤道害礼的事。
季孙氏是鲁国权臣“三桓”之一,是鲁国的卿大夫,按照周礼规定,他的爵位级别只能享用“四佾”(yi)即32人的舞乐队伍,而他却越过鲁国国侯,直接享用周天子才可以享用的“八佾”64人的舞乐队伍。在以“克己复礼”为终生信仰的孔子看来,周礼是天下最高的礼法,乱用礼乐,是最无道无良无底线的僭越,是“孰不可忍”的“违宪”行为。文武之道即是天之道。但是孔子坚信:“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他认为文王、武王、周公制定的礼法,是天道的体现,天道永恒,因此它不会沦落到地下,它依然在人的道德良知里,只要有人振臂,一定会有复兴的那一天!所以,不管是在鲁国为官的短暂岁月里,还是在西游应聘的漫漫征途上,抑或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办天下第一所私立大学的过程中,孔子始终以历久弥坚之志向,百折不挠之勇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果决,向着恢复周礼,弘扬“文武之道”的目标艰难跋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文武之道”光复的那一天,因此感慨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看来,天下大乱的根源就在于周礼崩塌,规矩破坏。因此,恢复周礼,宪章文武是理顺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治的唯一出路。奉行周礼,克己复礼就是他最高的政治追求,周礼是天下最大的规矩。克己复礼,任重道远。孔子自知“弘道”之艰难,故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弟子们也在老师身上看到了光复周礼的希望之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道”字在《论语》出现了100多次,足见光复“文武之道”的重要性。由于太重要,重要到高于生命,所以有时候,孔子把自己融入“道”中,也以“道”自称,比如”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孔子之道即君子之道。
事实上,孔子确实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两种概念。宗法制度下的君子原意是指“君主嫡生之子”,而小人是指小宗即庶生之子,后来被孔子反复比喻,不仅有了等级概念,更成为区分道德品质高下的代名词,被称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修君子之道的,光明磊落,德泽天下,可以南面称王或辅佐君王;修小人之道的,只能小打小闹,修得一些生存之术,而永远不会懂得治世之道。这就是孔子之“道”:克己复礼。
老子的“道”超越天地和上帝,是万物之母和一切生灭变化之源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老子哲学的全部思想基础,是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体系,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社会人伦之法则,天下万教之宗元,与孔子“宪章文武”之“道”不同,孔子的“道”以“礼制”为核心,是针对人伦关系而精心“设计”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绳。而老子的道是相对于天地人神的独立存在,上帝、君主、臣民,以及山川草木一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道面前,没有高低贵贱。
老子是中国思想家里“仰望星空”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位位哲人,他跳出人类社会,把探寻世界本原的视角从芸芸众生,伸展到浩瀚的宇宙空间,创立了囊括自然、人文、万物生灭变化等的“道论”,否定了上帝神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自然就否定了作为“天之子”的地位和“君权神授”思想,这是老子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彻底颠覆,是中华民族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次重大飞跃,在世界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在茫茫宇宙之中,万物蓬勃生发,其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得以并称为“四大”,但这四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因为是独立的,它只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
那么,“道”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寂兮廖兮”,“恍兮惚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能用语言文字描述,没法定名。因为一旦描述,一旦定名,就把它局限在一定的概念里,失去其无限可能性。比如,道生万物,天是道,地是道,山水花鸟都是道,它们的样貌、性状、色彩、寿命等各不相同,如何给他一个确切的名称,如何描出来?道的特性是:虚无、柔弱、无为、不争、谦退。
尽管它无形无状,无物之象,但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它遍布于宇宙虚空之中,天地万物都是它所生发,人们可以通过天地万物的生发变化,来认知它、把握它、遵循它。因为它派生万物并内化于万物之中,知道了万物的特性和运行变化规律,也就明白了道的基本特性和运行规律,它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正是天地万物得以遵循的来源。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当然不能例外。
老子通过万物的生发过程和运行状态,发现了“道”的基本特性是“虚无”的,因为它的存在看不见;它是“无为”的,因为它从不强作妄为,一切顺任自然;它是“不争”的,因为它从不因自己的贪欲而侵占万物;它是“谦退”的,因为它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它是“柔弱”的,因为它从不恃强凌弱、强悍暴戾,等等。
这里有几个哲学概念最易混淆,引起误读。虚无指的是道的存在状态,而非真的空虚没有,它是从人的视角而言,道体好比一种精神,一种风尚,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存的;柔弱并非懦弱,而是滴水穿石般的韧性和持续性;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就不会道生万物,而是指顺任自然,不强作、不妄为、不折腾,指的是没有人为因素;谦退不争是“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不与万物争利夺名。
遵道与违道的结果如何
老子对万物遵道而行与强作妄为的结果做出了比较: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这里面的“一”即是“道”。大意是说天地遵道而行就会天清地宁;万物遵道而行就会各安其命;侯王遵道而行就会天下太平。反之,则会天塌地陷,万物灭绝,天下倾覆。
不要以为这是老子的闭门造车,两千多面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同时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要不然不会受到中外科学界的高度推崇和广泛认可。比如: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盛赞老子的生态观念,他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再如诺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感慨:“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所以,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发出惊世感叹:焚毁所有的书籍,我们将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我们看看当今世界局势,便可知老子思想的伟大。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科技高度发展,军备疯狂竞争,工业污染严重,生存环境恶化,美帝恃强凌弱,和平发展受阻……这一切的恶果,都是人类贪心不足,恣意妄为,不尊重客观规律造成的。
小结
总之,孔子的道,老子的道,都是围绕一个“道”字做文章,但孔子的对话主体是臣民,老子的对话主体是君主。孔子主要是教臣民尊尊亲亲,上下有序,守礼法、懂规矩;老子是教君主去贪欲、尚无为、不折腾,与民休息。同样是解决社会人伦问题,孔子之道是“宪章文武”“克己复礼”,老子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于孔子而言,老子“其犹龙耶”深不可测;而对于老子而言,周礼只是人为的设定,人设总是要倒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