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庄子》的负能量还是大智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是《庄子》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延展,与郭店出土的《道德经》(《德道经》)和商朝推行的《易经》(《归藏易》)“乾、坤卦”思想一脉相承。
01首先,我们要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胠篋qū qiè》胠篋,原意为撬开箱子,后泛指盗窃。
庄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做了很多铺垫,并借用“田氏伐齐”和“盗亦有道”这两个典故,从而作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句名言。
02其次,“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不能孤立看
要想全面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庄子》论证的前后语境。
庄子认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此处《庄子》对人性的假设与《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非常接近,他认为“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由此才推导出(这些不善人)利用圣人的思想去实施“盗”的行为,利用圣人学说去粉饰自己,欺世盗名,对社会的危害是异常巨大的,从而下文得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结论。所以,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假设的。
03 第三,《庄子》此文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延伸
个人以为并非是在传递负能量,而是通过案例和假设来论证老子《道德经》里面的内容,推崇“无为而治”,这与《易经》乾卦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里有个“道、德”谁先谁后的次序问题。
我们目前看到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主要是汉朝王弼的版本,是被儒家修改的,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乙本,是叫《德道经》的,也就是德在前,道在后。
《易经》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所见的《周易》乾卦第一,而比《周易》更久远的《归藏易》是坤卦第一,坤卦讲德行和顺从,提示人们要顺应天道,与马王堆《德道经》倡导的思想有一致性。
也就是说德行是确保圣人之道正常运转实施的保障,离开德而论道,就可能被“盗”利用,产生难以控制的恶果。
郭店出土的《老子甲》,开篇也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直接提出清心寡、无为而治的思想: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这不正是《庄子》此篇所得出的结论吗?
由此可见,“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貌似负能量的话,其实类似禅宗的“当头棒喝”,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唤醒世人,重视德行修养,在修德的基础上行道,不要让不善之人利用圣人之道去做坏事,否则还不如“无为而治”来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