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此“霞”非“云霞”,却是一种昆虫
如果说中学时代有哪些古文很难背诵,那么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如果要说有哪些古文,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美文”,那么王勃的《滕王阁序》也一定位列其中,这篇《滕王阁序》是地地道道的古文中的名篇。
《滕王阁序》的语言,的确是妙不可言,只要当年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你没有请假,也不曾逃课,那么,或许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背诵出其中的几句,别的不敢说,至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你就一定不会陌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写得真是太美了,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佳句。它对仗工整,意境悠远,“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不但各自成对,而且“齐飞”与“一色”,又体现出了一“动”、一“静”,真可谓是相得益彰,妙极了;正因为如此,这句话也就成为了描写景物的典范。
可是,你知道吗?对于这句话,我们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景虽美,但我们却理解错了,而且至今未改。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暂且不说,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这句话的意思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让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色:孤鹜在晚霞中飞翔,秋水与长天连成了一片。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境啊,而且当初老师也是这么教我们的,所以,你说这里面会有问题,那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其实,这里面的确是存在着问题,这个错误,就在“落霞”的身上,在我们的理解中,“落霞”就是“晚霞”,而且“孤鹜在晚霞中飞翔”,这也非常符合当时情境,这有错吗?答案是——“有”!因为,“落霞”的意思根本就不是什么“晚霞”,非但不是“晚霞”,而且与“晚霞”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落霞”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昆虫,它的名字叫作“飞蛾”!“霞”,就是“飞蛾”,“落”有“零散”之意,“落霞”就是“零散的飞蛾”!
宋代文人吴曾,在他所编写的笔记文集《能改斋漫录》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所以说,“落霞”就是“零散的飞蛾”,《能改斋漫录》是“物证”,而吴曾就是“人证”。
另外,我们不妨再回到这句话上,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去品味的话,应该也能够看出点儿名堂。我们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写的是“动”,“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写的是“静”,“秋水”与“长天”显然就是“静物”,那么,“落霞”与“孤鹜”就一定是“动物”才对,很明显,“飞蛾”是“动物”,而“晚霞”则不是。
还有,既然“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么也就是说,“孤鹜”能飞,“落霞”也能飞,所以,这也可以证明“落霞”是飞蛾,而不是晚霞。再说了,我们知道,“鹜”就是野鸭子,谁和“野鸭子”相对应呢?是“晚霞”,还是“飞蛾”,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孤鹜”是“孤单的野鸭子”,而“落霞”则是“零散的飞蛾”,一个“孤单”,一个“零散”,这就是一个意思吗?
所以,总而言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的“落霞”,并不是“晚霞”,而是“飞蛾”;亲爱的小伙伴们,你在上学的时候,还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讲述的吗?或者,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一起来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