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摆地摊奋斗了二十年后,他在西安开了一家二手书店

2020-04-18

图/文 李光

天还未亮,石鹏辉便一瘸一拐地在自己书店里忙碌起来,他要将头一天收到的旧书分类标价,赶在8点开门前上架码好……25年前,石鹏辉第一次来西安为了谋生,去年秋天,他再返西安是为了拓展事业。已拥有自己书店的石鹏辉不喜欢别人叫他石老板,“我就是一睡马路的卖书郎。”

41岁的石鹏辉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三官庙乡一个仅有20户人家的山村,腿部残疾又家境贫寒的他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回家,“看着学校里继续上学的同学,我第一次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离校后,石鹏辉摆过地摊、卖过小百货、倒腾过树苗。20岁那年,石鹏辉跟着乡党到西安一家工地打工,工头指着他大喊:“我们不要瘸子!”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

1998年夏,在一名亲戚的指点下,石鹏辉怀揣50元钱再次来到西安,每天早晨6点到火车站批发50份报纸,拿到康复路叫卖,除掉饭钱,1天能挣下5元。“来西安头三个月就睡在火车站广场,后来才在道北联志村租了人家一间厨房,每月80元,算是在西安落了脚。”

“卖报纸也算入了江湖,认识了一些书报商贩。”石鹏辉慢慢发现,卖二手旧书可以就地摆摊,不用辛苦跑街,便试着从小东门早市淘了几本旧书,晚上摆在东闸口夜市上卖,每晚都能卖掉两三本,石鹏辉决意将报纸和旧书一起卖,以旧书为主,改沿街叫卖为摆地摊。

身有残疾,学历又低,年轻时的石鹏辉很自卑,从事书报生意后,他开始强迫自己阅读,最初看各种画报和连环画,后来又喜欢上了小说,“二十多岁才知道贾平凹、路遥、姚雪垠,觉得自己很无知。”

石鹏辉每天7点出门,拖着小车走街串巷收旧书,其走路姿势时常遭到路人奚落,“我这人本性很倔,但为了生活,能忍就忍,时间久了性子也磨平了。”3年收书经历让石鹏辉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也建起了人脉,知道在哪能找到想要的书。

2002年,含元殿市场整体拆迁,几经辗转,石鹏辉在西安以北的泾阳县城找到一处落脚点,继续经营旧书报。在泾阳,石鹏辉认识了当地姑娘王瑾,王瑾原是书摊的读者,和石鹏辉接触时间一长,对眼前这位相貌平平,但勤奋实在的小伙产生了好感,俩人认识一年后,王瑾自作主张嫁给了石鹏辉,王瑾的到来让漂泊多年的石鹏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石鹏辉在泾阳经营到第8年时遇到县城改造,无奈之下只好将书摊转移到更偏远的彬县县城。小县城只有他一家二手书摊,旧书相当于新书三分之一的售价对当地读者很有吸引力,“在彬县反而把生意做开了,有了资金积累。”钱挣得多了,但石鹏辉仍省吃俭用,一点一点攒钱,他心有不甘,一直在等待重返西安的机会。

2018年秋,石鹏辉带着一万册图书和十万元现金回到西安,他要拼一把,开一家二手书店,这个庞大城市所蕴藏的潜在读者群,让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希望。而更重要的是,他要为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省城的医疗和教育条件是县城不能比的。”

鉴于以往的经验,石鹏辉每看一处场地,都要去当地街道和市政部门,了解是否有拆迁计划。几经选择,石鹏辉看中了太华路附近一处30平方米的门面房,签下20年租赁协议,他将剩下的五万元余款全部购入图书,终于有了自己的书店,藏书三万余册,书店不大的门脸在街上并不起眼,石鹏辉却为此奋斗了20年。

石鹏辉在县城经营的图书以故事类为主,而城市读者来自不同领域和层次,科技、文化、历史、医疗等种类更受欢迎,摆满四面墙的图书细分之后便显捉襟,时常发生有需无货的情况,为留住读者,石鹏辉请读者写下书名,不用交定金,自己垫资寻找,以表示诚意和对读者的信任。“店家有诚意,人家才会介绍更多的朋友过来。”

石鹏辉的书店靠近火车站,常有打零工的农民工来此看书,一些民工翻看半天也不买一本,石鹏辉从不黑脸,照样茶水招待。当年自己刚来西安时,也常在小饭馆里蹭电视看,感同身受,大家都不容易。

开办书店后,石鹏辉比以前忙碌多了,但只要有空,他还会坚持阅读。“我学历低,爱看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许茂和他的女儿》、《艳阳天》这些看过很多遍。”石鹏辉最喜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中主人公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令他感动,“我达不到孙少平的高度,但他的奋斗精神鼓舞着我。”

石鹏辉的书店是典型的“夫妻档”,石鹏辉负责组织进货和交易,妻子王瑾打理家务。石鹏辉行动不便,店里搬运、码书等体力活多由王瑾完成,对妻子,石鹏辉心存愧疚。王瑾常对外人夸丈夫创下了这个书店,而在石鹏辉心中,王瑾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他的精神支柱。

开办书店1年来,各方面经营已趋平稳,小店有了一批回头客,每月收入除去房租和生活成本,还可净挣3000元,石鹏辉还打算开办网购,拓展一下业务。有朋友鼓动他开分店,占领市场,被他婉拒,“我能力和资源有限,知道自己的斤两,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才是正选。”

小书店一角,有一整架珍稀版本图书,书籍只借不卖,石鹏辉有一个心愿,将来年老干不动时,就带上自己的藏书回老家,办一间免费图书馆,造福乡里。多年辛苦打拼的他深深体会到,草根想改变命运,一定要有文化,否则有机会也抓不住。很多农民干事业半途而废,说到底还是没文化,目光短浅,行为草率,缺乏自我反省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就上不了层次,知识才是硬实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