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贾平凹书法文学一脉相承的“大”与“真”境界

2020-04-17

贾平凹秉持“书法艺术必须透漏着时代的影子”的理念,认为当代书法被生活中的浮躁情绪多扰乱,迫切需要清正大气以救其弊。他在《贾平凹书画》自序中谈到“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象牙塔里个个不食人间烟火高人自尊,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

贾平凹所说的“逸气”实际上就是人们为纷扰的世俗所禁锢的浮躁之气,这种浮躁之气使人们不再对复杂的生活进行沉着思考与探索。贾平凹的书法创作崇尚洒脱自然,反对花里胡哨、矫揉造作的复刻书写。他认为书法艺术要在平正德根抵上以线条的变更,来体现作者对于自然万物的确切而独特的真实感受,即书法必须要能够传达书者内心感悟,既要有追求时代文化的“大”境界,又必须具备表现生命体悟的“真”境界。

比如贾平凹书写的传统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内容,不仅融入了他的领悟,而且彰显了他对当代书法文化的洞见。贾平凹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书法作品,使其书法呈现出“真”和“大”的境界。

在书法创作上追求“大”境界的影响下,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开始打破了早期解剖自我人生的苦闷的结构化抒情模式,在字里行间显示出棱角分明的时代品格和博大深厚的文化气息。

“大”境界实质上要求散文创作不以个人狭小内心画地为牢,而是去关注整个时代与社会、历史文化,显示出博大的人文情怀。贾平凹的早期散文题材局限于随山石、明月、草木的感伤情怀,如其20世纪80年代前期创作的《丑石》《夜在云观台》《一颗小桃树》等都是随自我人生挫败的一种展示和感怀。

从事书法创作后,贾平凹深切体悟到时代的倒影不仅应体现在书法上,更应熔铸于散文的笔端。贾平凹在《当下的汉语文学写作》中提出了“社会的品种早就文学品种”的观点,强调汉语文学写作的关键在于描绘社会的生存状态以及时代精神,彰显着他对文学与社会的独特文化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贾平凹书法创作与散文创作并行,其早期散文那种稍嫌干枯的骨架此时填充了新鲜血液,这不得不说与其书法观有着冥冥中的关联。司空图《诗品》所描绘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的审美风韵,正是贾平凹的散文从书法作品创作的境界中获得启迪后呈现出来地审美特质。

同时贾平凹认为书法线条应当传达内心感悟,书法创作需要追求极“真”的境界,正如他在《叶炳喜的书法》一文中所言:“艺术的精髓表现在觉悟,而觉悟实际上来自于对生命的体悟,不是故意为之的。”

在贾平凹看来,书法艺术审美追求是一种自然无为的极真境界。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众人欣赏的艺术,根源在于它以线条构成的“象”能够表达出某种“意”,创作者挥斥笔墨追求“立象以尽意”,从而使得人们能在“观其法象”中玩味书法的审美趣味。

摘自刘长华《论贾平凹书法艺术对其近期散文创作的影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