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雅居幽香,案上芳华:精致的文房用品,一览文人雅气

2020-04-18

在古代,“文房”一词可以用来指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亦可以指书房,唐代大诗人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后来,“文房”逐渐成为笔墨纸砚等书房用具的代称。

清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毛笔

毛笔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研究表明,毛笔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文房用品中,毛笔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日常使用的毛笔,多以竹制管,体轻,便于书写。少数以玉制管或以瓷制管,不便于书写,其观赏价值超乎实用价值。

清乾隆 彩漆花卉紫毫笔 故宫博物院藏

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经济社会有所发展,瓷器产量剧增,青花品种繁多,数量巨大。万历青花出现了许多新的器物,如文房用具,文房不再局限于材质,出现了瓷质毛笔,不仅愈显精美,同时也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明成化 五彩瓷毛笔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上有所好,下有所应,伴随着御用的瓷质毛笔出现后,明代景德镇官窑还烧造了笔架、笔舔、笔洗、笔筒、砚台等文房用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

砚是一种传统文房用具,起源于汉代。砚的材质众多,石、陶、瓷、砖瓦都可制砚。瓷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隋唐亦多有流行,至宋代,瓷砚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明清时期,瓷砚仍不乏精品之作,特别是清代的青花瓷砚、粉彩瓷砚,都达到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并具的极高水平。

清康熙 亦庵居士铭青花瓷砚 大英博物馆

明万历 青花瓷砚 大英博物馆

笔架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做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其形多为山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

清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瓷笔架在明清之际最为普遍,样式也更为丰富,质精形美。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瓷质笔架迅速发展,形状各异,除实用之外,可供把玩。玉质笔架也较为常见,材质有青玉、白玉等,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追求观赏性,雕工精湛。

明万历五彩镂空笔架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掭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笔掭出现以前,大多在砚台上掭笔。笔掭自宋代面世时起,器形就以小浅碟状为主,一掌可握,造型多为片形、树叶形或荷叶形,方便毛笔匀沾墨汁。

清乾隆 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绿地粉彩花叶式笔掭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笔掭基本上沿袭宋代形制,制作多为名贵材质或名工之作,造型式样都很精美。明代晚期,笔掭已是文房常设用品,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不同器形和材质的笔掭,彰显着使用者的品位喜好与艺术趣味。到清代,随着墨盒的兴起,笔掭的实用性进一步下降,更多是作为赏玩的文房雅物出现在文人的书斋案头,造型图案上也是极尽巧思,浅碟式,葫芦形、秋叶形、佛手形,都是笔掭的常见形状,制作时十分注重细节,务求典雅,意取吉祥,从根本上迎合人们观览赏玩的审美情趣。

清代石湾窑笔掭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清代荷花形笔掭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洗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笔洗的形状基本上以钵和盂为主,因为便于盛水。以最为常见的陶瓷材质的笔洗来说,有罄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官、哥元洗,葵花洗,卷口帘段洗,缝环洗等。其中,又以粉清纹片朗者最为名贵,像百折洗、菊花瓣洗,龙泉双鱼洗,梅花洗、涤环洗和柳斗元洗等。可见,笔洗虽然不在文房器物中占据主要位置,可也因为其精巧雅致也是不可多得之物。

宋 哥窑葵花洗 故宫博物院藏

笔洗材料也有很多种,瓷的、玉的、玛瑙的、珐琅的、象牙的、犀牛角的等等,都是很名贵的。不过,现在流传下来的笔洗之中,最常见的还是瓷笔洗。

最早的笔洗见于西晋时,不过典雅的笔洗还是出自宋朝,尤其是宋朝五大名窑烧出来的笔洗,朴素而不失厚重,文雅而不失庄重,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朝时已经开始用铜打造笔洗,清朝的时候返璞归真,又开始仿制五大名窑的瓷笔洗。

明万历 五彩瓷笔洗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筒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有研究者按照大小,将大器称为“笔海”,小器称为“笔筒”。笔筒质地多样,竹、木、牙、玉石、陶瓷都可制笔筒。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

清代 瓷笔筒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清康熙 瓷笔筒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宋朝之前人们大多用铜、木、竹、玉等材质制作笔筒,瓷质的笔筒还并不常见。而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青花、五彩等多种样式的瓷笔筒,有时上面还会绘制一些山水绘画,或题写一些诗词,使笔筒更符合文人品位。

明崇祯 青花题记十八罗汉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从存世的情况来看,竹笔筒的存世量是最大的,明代中晚期以后,嘉定派竹刻将传统诗文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开启了文人竹刻艺术的大门。朱氏祖孙三代朱鹤、朱缨、朱稚征都是明代杰出的竹刻家,共镶竹刻技艺奠基之功而名垂青史,其中朱鹤被尊为嘉定派创派始祖;瓷笔筒次之,品种众多,涉及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等。

清道光 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紫砂彩绘花鸟纹委角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笔筒的各种图案中,尤以诗文题赋的价值最高。北大国文系教授许之衡(1877-1935年)在其著《饮流斋说瓷》中,赞其“皆全篇录其,笔法出入虞、褚,均康窑之铮铮者”。以长篇诗词歌赋为装饰,是其一大特点,常有整篇诗文书写,如《兰亭序》、《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醉翁亭记》,以及《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后赤壁赋》等,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清康熙 青花万寿笔筒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