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十日谈 江南渔文化

2020-04-16

每当春二三月,风轻云淡之际,在淀山湖畔垂钓,是闲适者的最大乐趣。领略一番前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享受春水碧蓝,鳜鱼正肥,雨中青山,江上渔舟;蓝天白鹭,两岸桃红的诗情画意。仿佛那垂钓的不仅是鱼儿,更是希望。江湖、渔夫、渔舟构成了江南的独有符号,使诗性的“水文化”尽显风流。

淀山湖一带的人们在捕鱼和吃鱼方面是很有讲究的,顺时而为。

正月塘鳢鱼,二月鳜鱼,三月甲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捕捞时节,淀山湖渔民常常用牵网、丝网、裹网等渔具捕鱼。渔具作为鱼文化的组成部分,凝聚了水乡人的聪明与智慧。

青浦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饭稻羹鱼”,靠水吃水,水稻、水植、水产是上苍给人们的眷顾。这里江河湖泊众多,鱼类品种丰富。上世纪的考古发现崧泽文化遗址上,早在六千年前,已经有了粳、籼的水稻谷种和鱼、鳖、螺、蚌等水产食物。上海先民曾采用鱼形,作为艺术的装饰图案,点缀于陶罐和陶盆上。那黑陶上刻有的鱼眼纹、鱼脊纹、鱼鳞纹等鱼形纹饰生动活泼,雕刻形象。古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烹饪鱼类用的陶器以及石网坠、陶网坠等渔具,说明了当时的渔猎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与农耕生活相辅相成。由于鱼与余同音,上海先民还借助“鱼”,传递着“富贵有余”、“吉庆有余”和“连年有余”的幸福愿望,期盼生活富余,平安健康。

在古代“与鱼共谋”的文化人不计其数。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张翰“莼鲈之思”;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更有陆机、陆云兄弟,身在洛阳,心想家乡,以鲈鱼、莼菜为借口,辞官返乡。他们所思念的鲈鱼,便是青浦吴淞江畔的四鳃鲈。每逢仲秋季节,鲈鱼便从东海回游到吴淞江,被渔民们捕捞后做成鱼脍,味道特别鲜美。“西风十里淞江路,不为鲈鱼不忍归”,“鲈出莼乡芦叶前,垂虹桥下不论钱”,便是江南人的水乡情结。

诗性江南,可以让人宁静致远。鱼,乃是水中之魂。江南人的聪明伶俐,得益于和鱼儿的太多亲近。它赋予和造就了江南人灵动、灵气、灵活的精气神。(曹伟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