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王羲之经典之作:《游目帖》

2020-04-09

世上只有一个王羲之

幸好他留下的作品很多

足够我们欣赏一生

庚子年

三月十六

编辑: 云上文化

打开音乐

聆听云上的声音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草书,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游目帖》收录于《十七帖》《淳化阁帖》。收藏于日本广岛安达万藏的《游目帖》摹本墨迹于1945年毁于战火,2007年7月10日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复原。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322年),为王敦爪牙。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 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365五年)六月卒于益 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书法解析

行气轴线

《游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为例),字和行轴线都将刻本的动线走势变为稳正和直线化,以第八行“动理耳要欲”五字比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倾侧,“耳”字末笔承接其势继续左下出锋,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则字势右倾,由此行轴线趋向曲线化,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开始,近乎垂直书写。王羲之“转左侧右”的书写节奏丰富性减少,正如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字势开合

墨迹本字体的开合疏密关系已不如刻本关系大。以第二行“左太冲”三字为例,《蜀都帖》刻本有开有合,“左”字一笔书,第一笔勒笔(横笔)末端上扬,具有隶意,末笔顿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开;“太”字下部开,末笔写为长直点,掠笔亦近乎直线,劲峻峭拔,更增加了字势的疏朗关系,“冲”字左开内合,左部首作直线书写,右部首则圆线书写,刚柔兼备。但在墨迹本里“左太冲”三字稳正,“左”字已接近行书写法,开合关系也已改变,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圆势书写,笔意变得包裹内敛,已无刻帖主笔之间近乎三角形的凌厉之势,弱化了刻帖的擒纵、张弛的书写节奏。

妍美矫捷

《游目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编辑排版 | 云上文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