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将至,品苏轼的《寒食帖》,感悟他在黄州的悲凉心境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放着一幅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名为《寒食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其文共129个字,是苏轼在寒食节这一天挥笔写出的悲苦之作。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由于当年的“乌台诗案”,自己差点掉了脑袋,最后从轻发落被贬黄州,转瞬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此时又是一个寒食节,原本在树上娇艳无比的花朵被风吹雨打,真是一派残春之景。寒食节一过,也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这对惜春之人而言真是令人惋惜。
寒食节前后,雨水绵绵不绝,而今年的雨水格外多,这阴雨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月,此时的天气如同深秋一样萧瑟,真是令苏轼苦闷不已。
苏轼躺在床上,听小童说海棠花已经被风雨洗涤而凋谢,花瓣落入污浊的泥土中,一派狼藉之景。
在人们心中,花朵是高贵而完美的,而泥土是肮脏而卑微的。对苏轼而言,43岁之前,苏轼生活得像花朵一样瑰丽而高洁;而43岁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如同泥土一样卑微而贫贱,而此后的苏轼在长期的被贬生涯中活出了自我和真性情,这是后话。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这一句引用了庄子的典故,大意是说:有人将船藏在山谷之中,半夜船不见了,原来是有个大力士竟然把船给偷走了。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是想告诉我们:在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不会随着自己的意愿而改变,最后只得一声叹息。
苏轼来到黄州后,生了一场大病后,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一大半。其中的“病”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也是他人生道路中的一个磨难。
《寒食帖》的第二首描写了春天的江水,由于一直下雨,丝毫没有要停的迹象。雨水也导致江水高涨,仿佛要涨到房间里了。
陋室中仿佛一叶扁舟,漂泊在茫茫烟水中。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非常窘困,厨房里空荡荡的,甚至连老鼠都不肯光顾。在厨房中,只找到一些并不新鲜的菜叶子煮着吃,此时的炉灶破破烂烂,芦苇也因为雨水的光顾总是湿漉漉的。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苏轼都淡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直到看见乌鸦嘴里衔着的纸钱,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今年的寒食节对苏轼而言,更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本想去报效祖国,无奈仕途之路已经无望;他又想回到故乡,去祭奠已经逝去的亲人,但是坟茔却远隔万里。
此时的苏轼本想学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作途穷之哭,但是此时的他心如死灰绝望至极。
阮籍之哭的举动看似荒诞,实则饱含着他满腔的抑郁和悲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