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他清理杂物时无意捡到一张“请假条”,珍藏3年,如今成无价之宝

2020-04-03

20世纪,在战乱和特殊年代里面,大量古代的文化瑰宝损毁失踪,不由得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不幸中的万幸在于,有些作品,因为巧合的发现,得以重新见于人世,比如下面所说的,一张来自于1700年以前的请假条。

1972年,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万育仁参加书画和工艺品的清理工作,他打开仓库的大门,那个时候很多抄家的东西,全部放在了一个竹筐里面,被人们是为了废纸堆,然而万育仁并不放心,他担心自己错过什么东西,还是不放心的搜索了一遍。

就这样,一张古色古香被裱好的纸张,进入了万育仁的视野当中,他捡起一看,上面的书法笔走龙蛇,字体飘若惊龙,写到:“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这幅作品什么意思呢?“得到你的来信,我十分感激,然而我昨天晚上肚子痛,是在无法按照定下的时间和你相见,实在是太过遗憾!修龄(人名)曾经来过一次,他如今在上虞,月末应该就要离开,而重熙(人名)明早就会西行,和他分别痛不可言,不知道谢安在什么地方,对于当前时局又有什么看法?这令我耿耿于怀”。

从内容上,这应该是一张魏晋之时的作品,然而等到万育仁再去看署名印章的时候,他不由得哑然失笑,上面的写信人正是王羲之!王羲之的真迹,基本上大多已经失传,而后人见到的基本为摹本,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王羲之的赝品出现。那么这一张名义为王羲之笔下的作品,基本十有八九是假的了。但是出于保险,万育仁还是决定,带着它到博物馆内,请有关专家鉴定一番。经过考证,专家也判断其是一副赝品,最终这幅字帖和其他杂物,又一同被打入了冷宫。

然而万育仁对于这封字帖,还是耿耿于怀,他放置在一个单独的木箱里,细细珍藏起来,三年过后,博物馆馆长沈之瑜重新返回工作岗位,而不甘心的万育仁再次向馆长提起了这封字帖,因此众人又将其从仓库当中找了出来仔细审核,从纸张的年代感,还有印章表明,这幅字帖的来历都不简单,但是沈之瑜也无法判断,它是否真的就是王羲之的作品。

博物馆方又请来了当时有名的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来做鉴定,谢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又和它将魏晋唐宋期间的作品相比较,他可以肯定,这应该是唐朝期间模仿王羲之的摹本,《上虞贴》上还有着南唐"内合同印"的盖章,虽然印记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成为其起源于五代以前的有力证据。价值无比珍惜。

,经过考证,终于水落石出。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发现王羲之《上虞贴》的作品,这件唐代摹本被珍藏,从此上海博物馆也有了王羲之的作品,相信王羲之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因为肚子痛写下的一张请假条,竟然会被人争相复制传诵,还在1700年以后成为了无价之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