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是末世还是重生?得以瞥见未来的超现实数字艺术

2020-04-01

2009年,一部好莱坞巨制《2012》让全球观众领略了世界末日的恐怖场景。其实此类末世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比如电影《生化危机》《后天》《迷雾》;游戏《消失的光芒》《美国末日》《辐射》;小说《废土》《三体》《前夜》。对末世的好奇,似乎成为很多人热衷的审美取向。现实题材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科幻类等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可以瞬间引爆这个似乎需要强烈刺激的文娱市场。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极为深远。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它打破理性与意识的樊篱,主张突破普世认为的现实观,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境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主观形象世界。

而数字艺术似乎恰恰是为了表现这样天马行空的主观幻想世界而生。相比传统绘画,数字艺术不仅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侠义而言,仅在绘画的视觉效果方面,数字艺术往往比传统绘画更能体现科幻类题材的奇幻与宏大。杰弗里·史密斯(Jeffrey Smith)便是这样一位专业的超现实主义数字艺术家,著有 "Light Of Conscience" 、 "Persona Theater"两个系列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潜意识中的末日场景,场面宏大、想象力极其丰富,有着极佳的镜头感。

与众多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杰弗里对色彩的运用也极为大胆,但在一些现实元素上,他基本保留了色彩处理的真实性,而在其他超现实元素上,其色彩的表意功能则十分突出。比如他作品中的动物基本保持了其本身的自然色彩,而天空中形态各异的云却被他染成绿色、紫色、蓝色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处理,才让每幅作品在幻想中有着足够的真实,真实中充满无尽的遐想。

而末世题材之所以内容丰富、作品层出不穷,愈发受到市场的青睐,与现代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关注以及一定程度的思想觉醒有关:人类该如何存活下去?在极端灾难面前人类是否可以幸免?人类的生存机制是否可以永久持续?最终的毁灭是否会到来以及何时到来?人类最终的敌人是自己还是未知的力量?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被关注,未知的问题总是随着已知的增加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终极。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升,现代人类比以往更迫切地想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于是,意识中的答案、幻想、可能性,便厚积薄发,以电影、剧集、书籍、绘画等形式喷涌而出,裹挟着复杂的情绪、满足着对未知的渴求、呼喊着对危机的忌惮、凝视着对自身的思考。

对末世的思考与表达,在一个还不算太晚的时间,给予了人类一次检视自身的机会。生存如果是必要的,人类是不是只顾及自身的生存而做了太多的不必要?在末世面前,纷争会变得渺小,后悔会显得苍白,而公平却得到前所未有地验证。

对末世的思考与表达,在一个还不算太早的时间,给予了人类一次重塑世界与生活的机会。人们提及末世,恰恰是为了没有末世。末日与重生,似乎总是同时出现。电影里、小说里的劫后余生、有惊无险总是可以让我们在观后释怀。那么既然我们愿意享受“生”的感觉,又何必让世界与生活堕向末日呢?

科学界对于末日的推测包括:宇宙的毁灭、太阳的毁灭、行星撞击、气候极端变化、外来攻击、人工智能的失控、无法控制的流行病、超级火山爆发、超级大海啸、人类战争的自我毁灭。纵观近百年的影视、文学及艺术作品,几乎涵盖了以上所有题材。可以断定的是,很多以前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科幻题材的想象,已经正在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家园、失去我们得以生存的契机。

每年的科幻大片都会让我们过足眼瘾,视觉冲击后,应该留下一些思考。如果未来的末世让我们以电影的形式提前目睹,那么我们是不是该为生活做一些什么,为那有可能的未来,做些什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