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冠瓷史,清王朝鼎盛的制瓷工艺!
清代的制瓷业的中心仍是景德镇。由于帝王的偏好,官窑瓷器的烧制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各种单一色釉烧制完备,恢复了前代名品的烧制;彩绘方面借鉴西洋工艺创烧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等绚丽多彩的瓷器品种,其中粉彩成为清代彩瓷的主流品种;而将镂雕、转颈、转心工艺用于瓷器的装饰,更增添了几分新奇的艺术效果,烧制出不少稀世珍品。
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受此时绘画艺术的影响,民窑瓷的绘制写意与写实并存,用笔豪放。销往欧洲的瓷器数量巨大,许多器形、装饰图案是按国外客户要求定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窑的制作手段。清代嘉庆之后,随着国力的衰退,官窑质量明显下降,民窑方面产量依然十分可观。
在顺治时期,清廷无暇顾及瓷器的生产,瓷都景德镇为宫廷制瓷“有命则供,无命则止”,整体烧制水平不高。
康熙一朝长达61年,早期瓷器生产与顺治时期相似,并未走上正轨。随着政局的稳定,制瓷业得以慢慢恢复,康熙十九年(1680),御窑厂奉旨制瓷,此后委派督陶官到厂督造,开创了清代制瓷的新局面。
雍正朝是清康乾盛世的重要阶段。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此时景德镇御窑厂有了长足的发展,瓷器产量增大,质量亦高,釉色品种空前丰富。
乾隆一朝6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此时瓷器的制作也达到清代的巅峰。由于乾隆喜好广泛,瓷器的制作求精、求奇、求巧,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嘉庆一朝是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瓷器的生产前期基本上延续乾隆风格,随着经济的衰退和外扰的加剧,制瓷业开始走向下坡路,对此后道光、咸丰朝的瓷器制作影响很大。
道光一朝近30年,此时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前期的道光瓷器尚存乾嘉余韵,后期制瓷也随国势衰微,生产规模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与之前亦有差距。
到了咸丰时期,此时由于太平天国的兴起,南方战乱不断,官窑瓷器生产较少,精品更是少见,民窑制品也较为粗糙。
在经历了咸丰朝的战乱后,同治五年(1866)恢复了御窑厂的瓷器生产,但除少量宫廷婚庆用瓷和少量陈设瓷外,少有佳作。
此时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进入所谓的“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瓷器烧制的数量和质量在晚清中均占首位。此时官窑以仿古为主,民窑则走向商品化道路,在工艺和艺术上追求现代瓷的特色。
宣统皇帝在位不满三年,由于年限短,这一时期瓷器制品数量有限,景德镇瓷业生产从手工作坊逐渐向半机械化发展,某些瓷器已经具备现代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