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深沉的诗歌,每个字透出孤独,最后一句延续千年诗脉
盛世大唐是封建社会的高峰,除了开疆拓土至外地,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就是那一首首令人拍案叫绝的诗歌。唐诗如酒,在春风得意时足以庆功,在人生失意时可以慰藉,在伤心彷徨中可以解脱,在孤独苦闷时可以作伴。每一首唐诗,如同有着鲜活的生命,跨越千年,读懂你我。
在数之不尽的唐朝诗人中,韦应物可能要算比较特别的一位。他出身高贵,来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年少时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养尊处优的他豪纵不羁,横行乡里,是著名的恶霸。就连他自己谈及这段经历,也尴尬地表示:“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的国运,也改变了韦应物的人生。陪伴唐玄宗逃往蜀地时,他突然大彻大悟,开始清心寡欲,奋发读书。一个不学无术的浪子,就这样脱胎换骨一般成为了“王孟韦柳”之一。更奇特的是,不仅在学问上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位曾经的纨绔子弟居然忧国忧民,变成了悲天悯人的文士。这首《简卢陟》就是他的代表作: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简本来是指书信,这里活用为动词。卢陟是韦应物的外甥,韦应物给他写信,并不是为了教训,而是叙述自己路途的孤独艰辛,对于国事的忧心忡忡。
诗歌的开篇“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说的就是韦应物的现状。当年他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出生,为祸乡里时,自然狐假虎威,洋洋得意。现在他饱读诗书,意图报效祖国,恢复大唐的繁盛,却始终无人问津。“白雪”指的就是阳春白雪的雅乐,再美妙的曲子,也要有识货之人,再好的快马,也要伯乐的发现。很显然,此时的大唐衰落,名臣纷纷陨落,再也无人慧眼识珠。
第一、二句说的是人生境遇,接下来说的就是现实的残酷。“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准确而生动描写了韦应物的窘境。他怀着惶恐不安的心理四处奔波,又怀着失意之情在淮海之滨蹉跎岁月。这个艰辛的历程,说的不光是韦应物,更是唐朝朝廷的现状。皇帝逃离都城,百姓流离失所,战乱不已,征伐四起,这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何日是尽头!
写到这里,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已经呼之欲出了。作者以深沉的笔调,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他又话锋一转,宕开一笔描写山间溪边的树木还带着清晨的雨露,山中的鸟儿鸣叫声夹杂着最后一缕春意。
这并不是随性而写的,它其实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便是国事衰微,但唐人的傲气始终没有中断过。唐人骨子中的洒脱,内心中的狂傲,是贯穿整个朝代的特征。再多的挫折,再大的失败,也无法浇灭唐朝人的雄心壮志。
所以,韦应物才会在结尾时,喊出千古名言: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个人不顺,国家不振,都是眼前的,只要才华犹在,精神不屈,总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诗人这一瓢酒,慰藉路途的辛苦,慰藉战争中无辜的士兵和百姓,更是慰藉当年的英雄。这一瓢酒,不是为了一醉解千愁,而是壮行酒。因为,唐人的眼中,永远是星辰大海。
最后一句颇有来历,这一瓢酒,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诗脉所在。汉代时,不知名的诗人就在《别诗四首》中说:“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这是依依惜别之酒。在韦应物之后,苏轼在《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说:“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这是共同追求精神快乐之酒。黄庭坚在《同吉老饮清平戏作集句》说:“我有一樽酒,聊厚不为薄”,这是深情厚谊之酒。陆游在《夜酌》中的“我有一瓢酒,与君今昔同”,这是追远怀古之酒。
几千年的文人精神,代代相传,这酒传至韦应物,展现特有的精神魅力。早几年,这句诗突然走红,成为了爆款句式。网友用这句诗征集下文,引来几百万阅读,几万评论。其中不乏精品之句,可见中国人的诗性始终没有离去,中国人的情怀依旧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