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被冻死前,写下一首冠绝千古的绝命诗,让无数读书人羞愧
自从科举制开创以来,古代就养成的读书的风气,但凡是官员,大多都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经、史、子、集,他们一开始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价值理念。
像是孔子就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且教育弟子在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在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当中,也是多应用《诗经》当中的句子来增强自己的观点。
正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读书气自华”,读书造就了官员,这是肯定的,但是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够当官,即便当了官也难独善其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感叹贫寒的读书人,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虽然好,但同样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古代,就连一个乞丐也能成诗作赋,在他被冻死之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论诗的意境,风骨,怕是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看了都要羞愧,这个乞丐只是一个无名氏,没有任何生平资料,只知道他死于嘉庆年间,一个拾粪老者在巷子当中发现了他的尸体。
这年头冻死的乞丐颇多,老者也只是简单安葬了他,在下葬之前,老者在他怀中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老者也是读过一点书的人,自然看出这首诗不简单,不仅用了苏轼的典故,更是有着杜甫的大爱无疆,还有着陶渊明“靖节”精神,老者更是感叹此人的生平,大概是家世飘零,读书无用武之地,才落得个冻死结局。
诗中开篇写“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讲的是漂泊不定,这是采用的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家世凄凉,但同样狂傲,第二句“一肩挑尽古今愁”又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样愿一人承受苦楚,来换取穷苦读书人的幸福安康。
最后一句自然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纵然身份低微,也不是跟“野狗”一样人人呼来喝去的乞食者,正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乞丐所说的“黄狗”大概也是指权贵吧!
老者看完诗之后,四处打听,只知道他从永嘉来,老者就四处筹资为他立了碑,名为“永嘉诗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