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毕加索 莫奈 梵高…他们是怎么进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Image 2020-03-17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891年,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术展览馆之一,也是当今美国三大美术馆之一。馆内收藏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的艺术珍品,简直可以称为是万国博物馆。尤其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享誉世界,雷诺阿、毕加索、梵高等一代宗师的巨作价值连城,就连盘踞于大门两侧的青铜狮子塑像也成了芝城的标志。

博物馆正门入口处面临密歇根南大街,外观呈维多利亚风格。整个博物馆共分10个展馆,收藏了30万件以上的展品。有欧美和东方的雕刻、绘画、版画、素描、装饰艺术品,还有摄影以及非洲艺术品和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艺术品。其中,格兰特伍德的成名作《美国哥特式》,绝对是镇馆之宝,也是象征美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come on ! 我们来看看它的名家收藏吧!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Picasso Red Armchair 1931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巴勃罗·毕加索《红色座椅》

1931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毕加索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他能同时探索不同的风格。他画过他生命中的许多女人,他与某位女性的关系或是女伴的特质似乎是加速毕加索艺术风格变化的重要原因。红椅子上坐着的人物是玛丽-特蕾莎·瓦尔特,她与毕加索1925年左右相识,当时已婚的毕加索正与她发展一段恋情。毕加索被这位比他年轻了28岁玛丽深深吸引,他的画中开始出现玛丽的金发和丰腴的身材。也许他们的“双重生活”催生了新的主题——人物正面像和侧面像拼接的这种画法,日后成了毕加索标志性的人物肖像画风格,玛丽-特蕾莎的这张画像是毕加索这个风格最早几幅之一。这幅画不仅仅在形式和形象化上创新,毕加索所用的颜料也非常有新意,为了追求鲜艳的色彩和平滑的表面,毕加索竟用了工业油漆作画。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Monet Water Lillies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克劳德·莫奈,《睡莲池》

1906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莫奈早期喜爱日本艺术,从木刻版画到装饰扇绘,渐渐地对日本人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充满敬意。画中睡莲池所在的花园位于巴黎北部吉维尼小镇,是莫奈亲自设计建造的,为了使池水更加清澈,他甚至不惜改变附近河流的河道。虽然里面栽种着各式各样的本地花卉,莫奈却对具有日本元素的睡莲和小桥情有独钟。画面中蓝紫色的水面,变幻莫测,沉静深邃,令观者驻足。这一系列的睡莲池,把莫奈多年来的日本情结表现到极致。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Van Gogh Self Portrait 1887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

1887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梵高在他的故乡荷兰走上了绘画之路,他早期画了很多表现农民生活的简单素描和深色调的画作。1886年,30出头的梵高来到巴黎,那时他的弟弟提奥已是巴黎的一位艺术品经纪人了。在巴黎,梵高接触到当时的前卫画家,他们搞创作、办画展,他们的作品用色鲜艳,有明亮的光感,令梵高深受启发。梵高尤其欣赏年轻一代的后印象派画家们,例如乔治·修拉。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7年,梵高尝试了修拉和他朋友开创的新色彩理论和技法。按照修拉的画法,梵高这整一幅画都是用密密麻麻的小点完成。他用对比色来强调颜色的效果,比如背景里的红色和绿色。画面上的梵高面容清瘦、表情谨慎,他用急促、拉长的线条画出脸部及其轮廓,与围绕人像头部的大量点彩互相衬托,传达了紧张、不安的情绪。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Van Gogh The Bedroom

1889 Art Institute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文森特·梵高《卧室》

1889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文森特·梵高在1888年初从巴黎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梵高在阿尔勒租住的卧室。梵高37年的生命中,有过37个住所,唯有这间卧室令他反复描摹。1888年,在搬进阿尔勒的“黄房子”后,梵高随即创作了《卧室》的第一稿子,该版本目前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内。《卧室》里深藏梵高从精神和物质上对“归宿”的不懈追求,隔年在他入院接受治疗后,他又创作了两个版本:其中一幅与初稿几乎一模一样并且大小一致,即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另一幅尺寸较小,他用来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和妹妹的,则被巴黎奥赛博物馆收藏。梵高希望这幅《卧室》能够表达超然的静谧、闲适和安宁,可事实上这幅画却显得有点焦躁,令人晕眩。画中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梵高的作品,让我们从中洞悉到他对艺术的期望。梵高曾希望在阿尔勒的“黄房子”里建立“南方画室”,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生活、一起创作,《卧室》对于梵高个人生活和艺术生涯都是分量极重的作品,《卧室》亦是他自己认为最杰出的作品。

欢迎关注微信众号号:肆艺空间SiyiArt

Andy Warhol Liz3 1963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安迪·沃霍尔《Liz #3》

1969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

美国的六、七十年代,大众传媒和新大众消费文化正兴起,安迪·沃霍尔用最具代表性的波普作品回应并介入了大众消费、时装、音乐、媒体和名人的世界。他的电影明星肖像系列,包括玛丽莲·梦露,猫王,和伊丽莎白·泰勒等等。沃霍尔创作这些作品用的“丝印法”(silkscreen printing)多用于工业批量生产海报,过程简单、重复——用乳胶和特殊处理,将照片誊到丝印上后进行颜色的创作。1962至1984年间“丝印法”成了安迪·沃霍尔唯一使用的作画方式。波普艺术对大众消费文化中的图像和画面的阐释充满黑色幽默,批评和讽刺。与英国相比,美国波普艺术少一些批判和苛刻,经常从漫画,商业产品和各式宣传照中取材创作。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波普艺术与当时一路发展而来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大相径庭,因而轰动整个艺术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