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两千年人物 青龙三鸿

2020-03-16

奇妙的是,他们都被苏轼苏东坡串起来了。

【一】

苏轼自号东坡,是在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也是在这里,米芾拜见了他,从此书法有了突破性变化,两人也结下直至终老的真挚友情。

有观点认为,就在这前后甚至同年,30多岁的米芾来到上海青龙镇,做了“治事”的官员,一般认为是“镇监”。

这是目前所知与青龙镇有着最直接关系的古代著名文人。

第二位与青龙镇有着不解之缘的文人,是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他写下了可算第一部青龙镇“镇志”的《青龙杂志》,还曾往来游历,写下好几首诗。

而他晚年终获提拔之后出任全国科举考官,选中一份卷子,主考官欧阳修也为之惊叹,却觉如此能耐只有自己弟子曾巩才能做到,于是为了避嫌,硬生生将这份卷子压为第二名。于是那年的考生苏轼,硬生生错失了状元。

那一届,被认为是中国科举史的“千年第一榜”“最高峰”“龙虎榜”。高中进士的除了苏轼,还有曾巩、苏澈、后来“程朱理学”中的程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等,有24人在《宋史》列传,有9人成为宋代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宰执”。而苏轼、苏辙、曾巩再加主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一半在其中。

于是梅尧臣也与苏轼有了人生的深刻交集。

加上苏轼自己,为青龙镇留下《思堂记》《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绝》诗文,又牵引起秦观、苏辙、陈舜俞、张先等一众宋代著名诗词文人雅集作《醉眠亭》诸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唐天宝年间设青龙镇后,至宋,及元,数百年间有三次日本遣唐使的中外文化交流均从此扬帆出海,有新罗(今韩国)人与日本人在此“酬答唱和”的文化盛事,有范仲淹、秦观、苏辙、陈舜俞、张先、章楶、李行中、王观、李常、张景修、韩宗文、苏棁、晁端佑、晁端彦、晁端禀、关景山、杨蟠、僧道潜、应熙、林鉴、贡师泰、杨维桢、赵孟頫、任仁发等无数文人与青龙镇发生各种关联,留下千年鸿影。而其中,米芾、梅尧臣、苏轼三人,一为镇监,一撰镇志,一聚雅集,可谓具代表性的“青龙三鸿”。

奇妙的是,苏轼把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串连了起来。

雪鸿泥爪亦可千古流芳。上海,在那些年,在青龙镇,与苏轼及他串起的人们有一段缘。

人,与地,及史,稀罕的都是相遇,关键在彼此成就。

要走过多远,才来到面前。

【二】

来青龙之前,30岁的米芾曾一把火烧毁了自己所有作品,与前半生告别。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载,米芾自述“年三十为长沙掾,尽焚毁己前所作”。掾,属官。

也是在离任长沙掾时,他游庐山在李邕《东林寺碑》的题名,出现了一个饶有意味的悄然变化。

此前在同为李邕的长沙岳麓山《麓山寺碑》上,他的题名是“襄阳米黻”。而在庐山,题名变成了“楚国米黻”。

这是他毕生心境与人生观将发生重大转变前夕,一个暗暗的信号。

时为“而立”。及至“不惑”,他终于直接把“黻”,改为了“芾”。

黻,是他父亲所取,本义为“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诗·秦风·终南》说:“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刘向《说苑》说:“士服(穿)黻。”还有说法称:古代天子黄袍,绣有龙、山、日、月等12种图案,称为“龙纹十二章”,“黻”为其一;米芾20岁为自己取的字“元章”,也源于此。

显然,这个原名,寄予着父亲的厚望与自己的期许。

而芾,本义是“小树干及小树叶”,引申为“草木茂盛”。说白了,就是从此想做一颗小树小草。

所以有观点认为,改成“楚国”二字,是想“用籍贯来含糊血统”。他的血统,据清代学者翁方纲考证,祖上是宋代开国将军米信。而《宋史》有传,米信原名海进,曾在契丹为将,是“胡人”。这如果在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武将的隋唐,并不出奇。然而到了宋代,这一出身已然变得敏感,进而会被讥讽了。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陈锋教授直言:传统社会最讲究出身,米芾虽天纵奇才,但并无科举背景,只因母亲侍奉过宋英宗的夫人,“说句俗话就是在王府做老妈子”,所以宋神宗登基后,出于对她辛劳的酬谢,赐给了米芾一个县尉官职,他才从一介平民挤入仕途。可想而知,这在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们眼里,“实属卑微”。

米芾也一直仕途不顺。56岁,离去世只有两年了,他才蒙宋徽宗青睐,入京为书学画学两博士,很快迁为礼部员外郎。然而,即便这样一个据说相当于“处长”的官,却还是立即被弹劾了。理由就是——“出身冗浊”。

再一年,卒。

所以对米芾来说,长沙掾任上也好,青龙镇治事也罢,都不是什么特别大的官,都只是他人生逆旅中一个又一个辗转飘零的驿站。而飘零中,有一件事,一直陪伴着他,成为极大程度上的慰藉——对书法的如痴如醉。

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个佐证是:身为长沙地方行政官员的他,竟因太喜爱麓山道林寺的沈传师书法牌,借走观赏不还,寺僧“告官追回”。

世人熟知“米癫”拜石称仁兄。他离任长沙时这一次“知法犯法”,同样不可思议。

知道了这些,就很能够理解,当他来到青龙镇,与当地学校里年长的教师互相往来,见到对方拿出陈林为镇上隆平寺所记的《隆平寺经藏记》一文时,会不自禁地“爱而书之”。

只可惜,此帖已不可见。

今人可见的,只有另一幅被认为是他“赴青龙监任,过吴江”时,所写的《吴江舟中作诗帖》。全卷横向展开达数米,大字行书,被评价为“痛快淋漓”又“清古从容”。研究者孟庆星从诗中“旁观莺脰湖”一句分析,米芾乘舟的具体地点,在今苏州吴江区平望镇莺脰湖,而从诗中“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又可知,米芾当时是逆风向东而行。

向东的前方,是青龙。

“痛快淋漓”又“清古从容”,米芾在走向青龙的上海之行,走向日益成熟而真正的自己。

【三】

庆历四年春——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都熟知:这一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同在这年春天(从朱东润先生研究看当在一月到三四月间),梅尧臣来到青龙。

还是这年,夏,从青龙回湖州后辗转返京路上,他相伴十七年、情深意笃的夫人谢氏撒手西去,没多久,次子十十又接踵而逝。

秋,刚回京的他,在冬天因一次著名的饭局,卷入著名的北宋“进奏院案”,次年便离京了。

这一年到头,他最开心的日子,该是春天在青龙“海上观潮”。

与米芾一样,梅尧臣也一直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晚年才有所提拔。

也同样,两人都在青龙,有了一次心境与生命的舒展与遇见。米芾遇见美文,梅尧臣遇见奇观。

到青龙前,梅尧臣在湖州监盐税任已两年,官不大,责任轻,与知湖州事、同为诗人的胡宿也相处得很好。来到青龙,是内侄谢景温邀约。梅尧臣和他及其父亲谢绛都关系很好。此行一路写下诸多诗作,《过华亭》写到陆机宅,《逢谢师直》写到“把酒语君悲且喜”,谢师直就是谢景温。而在《回自青龙呈谢师直》这首长篇七言诗中,梅尧臣洋洋洒洒24句168字,尽情一吐衷肠:

共君相别三四年,岩岩瘦骨还依然。

唯髭比旧多且黑,学术久已不可肩。

嗟余老大无所用,白发冉冉将侵颠。

文章自是与时背,妻饿儿啼无一钱。

幸得诗书销白日,岂顾富贵摩青天。

而今饮酒亦复少,未及再酌肠如煎。

前夕与君欢且饮,饮才数盏我已眠。

鸡鸣犬吠似聒耳,举头屋室皆左旋。

起来整巾不称意,挂帆直走沧海边。

便欲骑鲸去万里,列缺不借霹雳鞭。

气沮心衰计欲睡,梦想先到苹渚前。

与君无复更留醉,醉死谁能如谪僊。

细看这行行苦泪、字字辛酸,便更能体会——这次相见后,梅尧臣酒醒头晕,妻饿儿啼,气沮心衰,“起来整巾不称意,挂帆直走沧海边”,在青龙海上观潮,看到海天一色、大潮涌动时,会是怎样的心境开阔与一时忘怀。

他还看到一幕奇观,兴致勃勃写进《青龙海上观潮》一诗,头句便大开大合:“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描绘了潮起潮落时的壮观景象。后又写到“老鱼”,“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推鳞伐肉,剩下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辆车那么长(骨节专车),这该是怎样巨大的一条“老鱼”。

朱东润先生说:“尧臣去的时候,渔民正拖着鲸鱼入港,进行宰割。”这与后人追考的景象相符:北宋初年,吴淞江水,宽逾九华里,尤其在汇入大海的青龙镇一带,河口辽阔……

他还为青龙写下“镇志”,称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比之杭州”。

青龙为梅尧臣舒心怡目,梅尧臣为青龙留下史证。

陆游对梅尧臣推崇备至,称“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欧阳修称“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说梅尧臣的诗令人“陶然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认为自己不及,并始终称他为“诗老”。刘克庄尊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宋诗特别推崇梅尧臣、陆游,朱东润盛赞“这是他的卓识所在”,并进一步指出“为什么宋人论诗特别推重杜甫?因为唯有杜甫能指出人民深刻的感受。为什么克庄特别推重梅、陆?也是因为梅、陆能指出人民的深刻感受”。

如,写烧瓦工人、民生疾苦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又如,写重男轻女不平等的《戏寄师厚生女》:“生男众所喜,生女众所丑。生男走四邻,生女各张口。男大守诗书,女大逐鸡狗……”

他另一大特点,是文风质朴平淡。他强调“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倡导“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成为千古流传的文艺美学主张,“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赞他说:“文辞愈清新,心意随老大。”“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朱东润说:“宋人之诗,自梅尧臣以后开出一条新的道路,和唐诗的面目截然不同。”

这样一位大诗人,在那一年,把他善于发现美的目光投向了青龙,投向了上海。

后来,又在一份份考卷中,投向了苏轼。

【四】

那一年的科考过后,有愤怒的考生在欧阳修上朝时,指着他的脸骂了一顿,也有人写了一篇祭欧阳修的文章送到他府上。

愤怒,是因为这一次取卷,注重选拔雄浑朴茂的作品,狠狠打击了宋代一度流行的险怪僻涩文风,没有录取一些所谓的“知名之士”,而选出了朴实的曾巩、名不见经传的苏轼。

所以朱东润先生说,苏轼对梅尧臣的感激是无比的。

两人还都说了同一句话。定评前,欧阳修问,苏轼卷中那句精彩的“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出处何在?梅尧臣昂然答:这要什么出处?放榜后,欧阳修见到苏轼又问,苏轼同样笑答:想起来如此,这要什么出处?

这一年,苏轼22岁。

三年后,梅尧臣卒。又五年后,1065年,苏轼发妻王弗卒。再一年,苏洵卒。

1075年,40岁的苏轼为王弗写下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而此时,从《宋会要辑稿》所记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各地商税可见:青龙镇上交商税15879贯,位列全国第五。

1079年,44岁的苏轼又为章楶在上海造的思堂,写了一篇《思堂记》。同在这年,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抓,被贬黄州,就是数年后米芾去拜见他的黄州。

章楶,北宋名将、文臣,率军大败西夏,边功“为西方最”,《宋史》称夏从此“不复能军”。他也是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的章质夫,谥号“庄敏”。《青浦地名小志》说:“章庄敏公……元丰时官华亭,曾浚青龙江,筑思堂,苏东坡作有《思堂记》。”1958年4月5日,嘉定县练西小学大操场后发现一座宋墓,碑铭500多字,正是章楶所书。

苏轼在《思堂记》说,章楶取名“思堂”之意,在“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特意请苏轼“记之”。然而苏轼感叹自己是“天下之无思虑者也”,追求“不思之乐”,不处而静,不饮而醉,称这种率性本真的快乐实在“不可名也”。

这是他在“乌台诗案”之前所作。

之后,他为青龙江写的文字,已变成“世路风波恶”“酒里得天全”。

有研究者考证认为,他是在1089年任杭州太守时,为隐居文人李行中在青龙江边筑的亭取名“醉眠”,并赋《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绝》的。三绝第一首便是:“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从教世路风波恶,贺监偏工水底眠。”贺监,贺知章,杜甫《饮中八仙诗》说他喝醉酒掉进井底而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南宋绍熙《云间志》收录有李常、王观、韩宗文、苏棁、晁端禀、关景山、僧道潜等15人及李行中、苏轼为《醉眠亭》雅集所写的数十首诗作。苏辙写道“是非一醉了无余,唯有胸中万卷书”,秦观写道“壮志未及伸,幽愿良毕自”,陈舜俞写道“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张先写道“醉翁家有醉眠亭,为爱江堤乱草青”……张先,就是写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人称“张三影”的那位大词人。

近千年前的上海,在青龙江,以其开阔辽远、奔腾向东,以两次“雪鸿泥爪”的众多诗文留迹,见证了苏轼或顺或逆的人生风波,迎接容纳了大文人与朋友们的欢聚与唱和、释放与安放。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五】

三位文人的海上鸿影不止于青龙。米芾为金山朱泾法忍寺题写过寺名。苏轼在松江小昆山为“二陆”读书台的崖壁留下过“夕阳在山”与“子瞻”。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金山有一寒穴泉,“王介甫、唐彦猷、梅圣俞皆有诗”。王即王安石,唐即唐询,梅即梅尧臣。

青龙镇的人文盛景,除上述翩翩鸿影外,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镇学。

研究者王辉指出,宋代以后,地方学校一般分为府学、州学、县学三级,相比之下,镇一级的非常少,只有规模很大的市镇才有实力兴办,但是青龙镇就有著名的监镇赵彦敔创建的镇学。他自己捐出俸禄三十万,太守郑某又鼎力支持、拨款三十万,极大激励各界民众,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完工建成,人们奔走相告,成为一大盛事。文人应熙在《青龙赋》写道:“阙里观书,镇学列三千余名之学士。”

“三千学士”或有夸张。不过在此之前,秀州知州程俱已称青龙镇的规模“无异大县”。在此之后,赵孟頫也曾专程前往拜谒“胜迹”,写下《谒青龙文庙二首》。

青龙,在今天的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

上世纪80年代,学者邹逸麟寻来,看见始建于唐代的一座青龙塔历经千年,塔身已斜,别无遗迹。1992年,专家曹时中将之扶正。2010年起,上博考古队开始系统发掘青龙镇遗址。六年后,2016年12月8日,上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青龙镇遗址考古向世人公布重要发现,并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认为:“作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口,它也改变了对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格局的认识。”

其中“很重要”的“突破点”,是发现了隆平寺塔的塔基,这与史籍有考的重要文献《隆平寺经藏记》联系起来。米芾,及同样往来青龙的苏轼、梅尧臣等诸多人文鸿影,也逐渐从历史深处叠化浮现、来到眼前。

青龙镇考古发现了“上海目前已考古发现的数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

人文历史也是一口深井,水面倒映着,井口上空掠过的翩翩飞鸿。

史深水静掠翩鸿。

※ ※ ※

这里有一幅活生生的“青龙上河图”

——对话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王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

青龙镇“五方杂居”,南腔北调,“士风彬雅”,追求“衣冠名儒,礼乐揖让”。青龙镇市镇文化,表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又兼有水乡文气精致的特点,成为都市上海海派文化形成的源头活水之一

图为今天的青龙寺、青龙塔。

四十年前,初涉上海史时,邹逸麟就开始注意青龙镇的问题,1980年发文提出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多年前,王辉的研究得到邹逸麟充分肯定,认为对青龙镇商贸、衙门、镇学、人物、塔院、桥梁、街坊、河道等大量考述,已到目前“最精确的程度”,是对青龙镇这个上海地区最早对外贸易港研究的“最大的贡献”。

在王辉心里,有一幅活生生的“青龙上河图”。

记者:我们已经熟知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贸易港,从人文的角度,是否也可说“文化重镇”?

王辉:我在梳理和研究青龙镇市镇经济和布局的同时,发现它的市镇文化同样发达和精彩,呈现出区域性文化中心的特性和影响力。这是以往研究青龙镇所忽视的地方,但恰是青龙镇的魅力所在。

主要表现有五。一是米芾、梅尧臣、苏轼等一批社会精英引领的市镇主流文化。这些名流在青龙镇的人文往来,具有突出的名人效应,培育和引领了青龙镇的文化和社会风尚,构建了良好的人文生态。南宋《绍熙云间志》、元代《至元嘉禾志》、明代《弘治上海志》等志书都有载录。二是以瓦市勾栏演艺为代表的市民文化。瓦市勾栏是当时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娱乐场所。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了青龙镇上开设的“瓦市”在平康坊,而南宋迪功郎应熙所作《青龙赋》有“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杏脸舒霞,柳腰舞翠”之词,描绘的正是瓦市勾栏歌舞演出的真实情形,可以说青龙镇瓦市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文化娱乐区。

三是相互交融的海内外文化。北宋陈林《隆平寺经藏记》记载青龙镇是“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青龙赋》记载街市上不仅“宝货富东南之物”,而且“市廛杂夷夏之人”。这些国内外“富商巨贾”“夷夏之人”相应带来异地异国的文化和风情,在镇上开展文化交流,形成共生共荣、多元融合的文化局面。日本学问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记录了唐大中元年,他搭载新罗人金子白、钦良晖、金珍之船由青龙回日本的行迹史料。四是发达兴盛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青龙镇的商人、水手、市民为祈求航行平安,“事佛尤盛”,“佛角为天下之雄”“重楹复殿观雉相望,鼓钟梵呗声不绝”“镇盛时庙宇也盛”。五是南宋建成全国少见的镇级官学,规模不亚于县学,培养莘莘学子。兵部侍郎、青龙镇人杜孝严《青龙镇学记》有载。

图为王辉精细考证的青龙镇“镇学”示意图。

经济的发展繁盛促进了青龙镇市镇文化的发展繁荣,至北宋后期青龙镇已经“人乐斯土,地无空闲。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以为文物风流之地”,发展成为当时上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南宋后期,该镇经济和文化更达到鼎盛,“猗欤美哉!惟此人杰而地灵,诚非他方之可及”,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和文化重镇。

记者:在您看来,青龙镇这个当年的“文化码头”、人文往来,如何影响着后来的上海文化性格?

王辉:城市文化性格与人的性格一样,其形成和塑造,离不开传统、环境的外部影响和内部创造机制的交互作用。上海“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个性不是近代开埠后才形成的,其源流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青龙镇。

作为滨海市镇,青龙镇市镇文化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特质。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连接东西方的文化码头。这里没有闭关自守的落后思想、唯我独尊的传统理念,以开放平等的姿态,迎接和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自由出入,对话交流,碰撞融合。

作为移民市镇,青龙镇市镇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文化特质。青龙镇“五方杂居”,南腔北调,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这里,为文化交融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因子,呈现出兼容并蓄、多元互补的特点。

作为水乡市镇,青龙镇市镇文化具有精致性、文气性的文化特质。地处江南水乡的青龙镇,“地气清淑,必多秀民”,“士风彬雅”,追求“衣冠名儒,礼乐揖让”的风气成为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综观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市镇文化,表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又兼有水乡文气精致的特点,成为都市上海海派文化形成的源头活水之一。这是研究青龙镇文化的价值所在。

记者:镇江市文联副主席王川曾专门来青浦钻研过米芾行迹。就您的观察,人文先贤为江南文化注入怎样的研究内涵?

王辉:先贤名人是江南文化的创造主角之一,对其发掘研究是传承江南文化血脉、推进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整理和研究是基础,同时要阐释和提炼,宣传和推广。江南名人先贤身上,体现着上善的价值趋向、优良的道德风范、深厚的学术涵养等,他们的业绩故事、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江南文化重镇,青浦区重视名人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目前正筹建青浦名人馆,集中展示宣传青浦名人文化,将是上海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名人馆。同时建立青浦历史文献特色数据库,其中青浦历代名人文献占了较大比重,目前数据库平台建设已经完成,以后陆续充实。我们还计划与有关高校联合,以丛书形式整理出版系列青浦名人文献著作,以推进青浦人文城市的建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