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南平博物馆告诉你,古人洗漱用品长啥样?

2020-03-13

疫情期间,很多人的安全感都依赖于口罩和消毒液,一边祈盼助力前线的医护人员们尽早打赢这场病毒战役,一边在家隔离不添乱。放眼历史,古人们却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的防护措施,面对疾病,普通老百姓该怎么办呢?

根据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来看,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经养成了洗手、洗澡的卫生习惯。同时,还会用一些天然物质来清洗自己的身体,比如用皂角、草木灰等制成“洗发水”。

那我们就从历史中找找古代人都是用啥洗手、洗澡的吧!

《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则军持之名,捃稚讹文,又省迦字。释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净瓶。”

《敕修百丈清规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什么是净瓶?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又称“水瓶”“澡瓶”。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南宋以前两口称净瓶,南宋以后称军持,单口则称净瓶),可用陶或金属等制造,但更常用的材料是青铜和瓷。

净瓶长什么样子?

瞧,两口的净瓶长这样


壁画中的净瓶

容器有高低两个口,一大一小,一个用来出水,一个用来进水。功能类似于壶,当你从溪流中装水时,溪水从侧面的广口缓缓流入瓶内,顶端露出水面的小口,让瓶子丝毫不受大气压强的影响,很快就灌满了。简直就是古代瓶子中的黑科技应用,满满的物理原理!

随着佛教的发展,净瓶逐渐变成了一种法器,最耳熟能详的便是《西游记》中观音手持的玉净瓶。隋唐以后,观音手持净瓶在造像和图画中随处可见,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观世音菩萨”造像。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净瓶是为了插杨枝,于是观音手中的净瓶逐渐演变成中国长颈花瓶的形式,单口净瓶逐渐发展起来。

瓷质单口净瓶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

南平市博物馆

便收藏着一件珍贵的

元龙泉窑青釉瓷净瓶

此净瓶高29.7cm,腹径13cm,直口、长颈,颈下出檐,圆肩、长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蓝,釉面光滑有玻璃质感。元代浙江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因其外形像个“吉”字,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吉字瓶”。

如此精美的瓷器

竟然是古人用来漱口、洗手的器物

看来,古人要是讲起卫生来

也是挺认真的呢

希望2020

疫情尽快散去

山河无恙,家人平安

来源:闽北日报(练建箐)、南平市博物馆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