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当我们在看写意画时,我们在看什么?

2020-03-11

当我们在看写意画时,我们在看什么?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故事的人,所以当我们去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永远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我乐于给大家讲我看到的一切,也乐于坐在这里听大家的故事。

我今天就很想给大家讲一个我在紫禁城里看到和遇到的往事。我说看到,是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一幅画,而我说遇到,是因为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旧友。

故宫博物院

2016年,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筹备了一场被称为“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的画展。而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位自己很熟悉的画者。

这幅作品被称为《水墨葡萄图》,这位画者的名字叫做徐渭。当然,我们更习惯称呼他为徐文长。

徐渭

其实徐渭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爱读明史的我来说,他永远会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极为全面的天才。我也清楚地记得徐渭的那句对自己的评价: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也因此多次流连于徐渭的书稿文诗,思考他那句“屈伸何必问青天,未须靡慧剑,且去饮狂泉”背后的狂傲与不屈。

但我其实很少去想到他也是个写意画的高明画家。毕竟曾经的我是一个对中国画不感兴趣的人,自然也很少去想那些属于中国画的故事。

我仰头看着这幅《水墨葡萄图》。既然今天来到了这里,那我就有了一次神奇的相遇。我应当珍惜这种机遇。

水墨葡萄图

《水墨葡萄图》一直被看作是徐渭最有代表性的水墨大写意画。中国的传统画作大致有两个方向,即工笔画和写意画。从特征上来讲,工笔画“巧密精细”,工整细腻,严谨之风溢于言表;而写意画“遗形写神”,力求生韵,满心所思跃于纸上。以这幅《水墨葡萄图》为代表的大写意,则是中国写意画发展中最灿烂的一环。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普通观者来说,这幅画远远称不上形似。墨迹疏放,云笼雾罩,所以你并不能看到属于每一颗葡萄的精细华美。但写意画自然也从不会拘泥于一点一滴的形态,那些属于整体的意境才是他们永远追求的东西。墨气淋漓,彩笔挥洒,右侧藤果浓密茂盛,左侧藤叶清爽疏落,枝叶浓淡交错,葡萄晶莹剔透。你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深刻感受到一株葡萄背后的精神气质。

如果我们去研究更多的写意画,会发现中国的写意画从来都是如此。画家们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拘泥于毫微上的相似,而要从精气神上让人触碰到这种客观的物质。你在这里并不能找到那些精细的光影技法,但属于宏观的描绘依旧能让你有所触动。

王冕《墨梅图》

看到这里,不由疑问,究竟要多少功力才能作出如此作品?从技法上来说,工笔画崇尚写实,求形似,讲究以线造型以固有色为主,而写意画则走了一条和工笔画完全不同的道路,不追求完全形似却追求在更大的格局上相似。写意画的笔法注重点、线、面的勾勒,墨法注重浓、淡、焦、湿、破、积、泼的变化,让那些局部的形态在一个整体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事物本身和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意境。毕竟中国人从来都是讲究意象的。当“工笔画重‘具象’,写意画重‘意象’”的特征出现,写意画自然会传递出更多的寄托在客观物态上的心意情趣,每一个画者也会去努力追求这一种精神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写意画成为了中国绘画传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擅长于此的徐渭,也占据了写意画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地位。

宣纸

可是,那些被我们赋予在事物上的精神感受,又来自于何处?仅仅是让人惊叹的技巧,就真的能让徐渭画出这幅世人皆叹的大写意吗?

徐渭自己在《与两画史》中这样论述对绘画的观点:“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悦谁的性,弄谁的情?那自然只能是属于每一个画者自己性与情。

毛笔

所以说,那些属于每一个事物的意象,实际上又在体现出每一个画者内心的思绪。

徐渭的这幅《水墨葡萄图》,作于故乡绍兴的一个初秋。这些葡萄是同乡好友张元忭送给他尝鲜的,但在那时现在却表现出更大的观赏价值。徐渭饮酒凝视,听风嗅味,心中想着这些上天赐予的美好要历经多少坎坷才能出现在他眼前?而正当此时,县府高云即将高升,前来求字,这种人与己的对比更让这幅画有了更深的意味。

徐渭一生坎坷,经历悲苦。少时家道中落,屡试不中,生计艰难;中年遇胡宗宪方有安定生活,却也应胡宗宪被劾而心情愤激,自杀九次;晚年更是穷困潦倒,精神错乱。一位饱学才华之士的一生经历如此多舛,恰如徐渭在这幅《水墨葡萄图》上用草书写下的诗篇:“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首诗更是出现在了徐渭更多的其他画作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感受让人黯然。

从这里想来,写意画虽是画作,却与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并无不同。写意写意,终究还是为了画自己的思,传自己的情。甚至,写意画里的景物变形夸张,也依旧能让人感知到那种真实的情态。因为,赋予了画者情感的事物,依旧是真实而感人的。因此,评判一幅写意画也完全不用绝高的艺术眼光。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具备评判一幅画作的能力,也很难说得清这幅画作究竟能带来怎样的价值,但如果我们能够体悟到属于这些画作的格局情思,如果我们能够在了解作者后产生对画作的深刻通感,那我们其实就已经和中国的写意画们情绪相通。

当我离开武英殿的时候,我也一直回味着刚才所一切。很多时候,我们更在意那些画作的经济价值,或者评论着这些画作“像不像”,但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看看这些画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去想想那些画者又想通过这些画告诉我们什么呢?

阳光下的故宫墙壁

我想,这篇文章并不能帮助大家去看懂写意画是怎样画出的,也不能帮助大家去画出一幅大写意,但这段故事也许能帮助大家去看懂更多的写意。在它们的背后,会是属于每一个作者的生活倾诉。或怀才不遇,悲苦激愤,或大展身手,壮志凌云,那些或悲或喜或哭或笑的故事,总会从这些画里一点一滴地透露出来,感染每一位的观众,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下画者的爱恨情仇。

写意画,既是写意,那也就不妨让我们去感受当中的意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