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此人造了“她”字,方便大众,为何被当时女性骂3年不敢上街?(腾讯网)

2020-03-10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起初人们是不会用文字交流的,传说,最早的文字是仓颉发明的,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仓颉造字的故事,他从日月星辰,鸟兽足迹中受到启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字世界,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至今,也离不开“汉字”的功劳,它既是记录我们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符号,也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文化载体。文字的发展,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历了数朝数代的演变和改革,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样子。

文字虽然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但是这并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它进行改造和创造。但是有一位语言学家,却因为创造了一个字,本是好意想改善日常交流的他,却被中国的女性骂得3年都不敢出门,但是这个字现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字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

走近刘半农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在《新青年》工作期间,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在那个伟人杰出的伟大时代,刘半农一边作为北大教授给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一边为《新青年》写稿子。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他对文学上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旧文学不再被他所看好,从而转向了对新文学的支持。

作为语言学家的他,学历是很高的,支持他的人很多,对他恶语相向的人也有。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在抗争、战斗,知识分子纷纷拿起了笔杆子向前冲,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想法。

令很多人惋惜的是,刘半农这位才子的英年早逝,他走的是很安静,在日夜对文学的研究中离开的这个世界,相比他死的壮烈的同事来说,他是很平淡而寂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的。

但是他的出现,也为汉语言以及人类文化的上升提供了契机,钻研语言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么能够让老百姓们更容易就了解白话文了,怎么将新思想新文化传授给大众们。一直到他去世,也都仍在惦记着这些。他的一生虽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令人深思的作品,而且他本人做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这些。

“她”字出现,引起众怒

“五四运动”期间,为了区分男人和女人,人们一般都用“伊”来称呼女性,这样的称呼对于普通话标准的人来说还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很难发出这种音的。而且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增多,进行翻译工作时常常被“He”“She”“It”所困扰,男性一般用“他”来表示,其他事物可以用“它”,那么女性称作什么呢?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区分英语文章中的男女,通常都将“She”翻译成“那个女的”,“他女”等等十分绕口的说法。这样的极度不便造成了文章阅读起来很麻烦,很多人深受其扰,大家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是创造新的字,又或者是换一个读法,但是都不尽人意。

这个时候作为语言学家的刘半农发明了一个“她”字,这个词不但可以代表女性,并且用起来方便省事许多。本以为大功告成的刘半农却迎来了他无法预料的结局,“她”字的传播在民国那个快速发展并且开始讲求男女平等的年代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女人纷纷表示抗议,认为这个字是对女人的侮辱与歧视,极其不公平。

当时的女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她们不甘心“他”被男人所拥有了,既然已经开始提倡了男女平等,为什么还要对女性进行歧视,不把原有的词留给女性,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并且“他”字的左边是人字旁,但是“她”却没有,女人们都觉得这刘半农是不把她们当人看的意思,居然还进行公开的宣传。

当然,刘半农心中肯定不是这样想的,但他也没有办法;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她们认为:通常以“女”字为偏旁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有好的意思的字,比如“奸”“妒”“妖”“奴”“妓”等等。其实这话就说得不对了,“妈”“娘”“好”等等不都是褒义词的代表吗?怎么就能断定“女”字开头便是不好了?

可是,这些追求男女平等不认真思考的女人们哪里管得着这些,她们只感觉到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对待刘半农更是唾沫星子满天飞,言语的辱骂和人身的攻击样样不落,吓得他3年都不敢上街,也给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刘半农是很冤枉的,但是当时的教育部对刘半农是十分的支持,将这个“她”字加入到了《国音常用字汇》中,并且还运用到了对外的交流中,可以说他的这项创造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尘埃落定,发扬光大

即使受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对和谩骂,刘半农还是继续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这哪是什么歧视和侮辱,更多的是尊重罢了,他本意只是想给女性创造一个更加便于辨认的群体总成,却没想到变成了这个结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慢慢过去了,“她”字也早就被我们接受了,刘半农确实帮助我们在众多材料信息中很快就分辨出了男女,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其实,在历史长河中,只要有一些创新都会有人发表不满,有人表示赞成的。

毕竟,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点点对当时社会的改造都有可能激怒一些激进的知识青年,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在谩骂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当事人的辛勤付出。放眼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多新事物的发明被拿到公众平台上时都有一定的压力,对于这些,我们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昧的反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