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不能戴眼镜?其实古人也戴眼镜!
红尘画卷,画得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一守就是一千年。
三米之处雌雄同体,五米之外人畜不分
这几年,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
而喜欢汉服的袍袍们
也是经常需要戴眼镜出门的
有人却认为,穿汉服不能戴眼镜
会显得不伦不类
其实,古人也是戴眼镜的
而且,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
来跟随同袍APP用户华章小Q
看看关于古代眼镜历史的科普吧~
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说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纪末叶。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正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o),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透镜(放大镜),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有密切的相关。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体象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觉的。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形特大,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介绍:“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中国传到外国的。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来医治眼睛或遮避阳光。
经初步考证:有关透镜和眼镜的历史,我国早在战国时期(2300年前),《墨子》中已载有墨子很多有关光和对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公元前三世纪时我国古人就通过透镜取火。东汉初年张衡发现了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于透镜的。
△中国最早的老花镜-嵌水晶金圈(东汉)
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作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传说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在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掩日来提高视力了。明代开始到现在一直称为“眼镜”。
△明·南都繁会图(局部)
十三世纪元代,我国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一1435年],开始有了“单照“镜(近似现在的放大镜)鉴于当时加工技术,只有老花镜,并限于宫庭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后眼镜已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之中。以后为了便于使用,有的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的装装在铁圈里。
十六世纪开始才出现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以后眼镜架的生产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出粗糙到精巧。镜框有纸圈、漆皮、午角、玳瑁、铜圈等。
这些不同镜框直延至清代后期,开始用镜脚代替,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以至出现了以戴眼镜(平光镜)为赶时髦的潮头。清乾隆时,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词》中有“少年不尽风流态,理聪斜窥红粉妆”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带人以戴眼镜为时髦,亦有在结婚礼仪时,新娘以上有色眼镜掩羞容。
△图中有一名戴眼镜的路人
我国眼镜的取材和形式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发展而变化。从眼镜形式和镜框(架)的演变,在我国最古老的眼镜只有一块镜片,不带边框,手持使用。后来为了手持方便,则把镜片用木质(后用金属)作边框,固定在一个单柄边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当今的单柄放大镜。到明消之际,小国姑苏(今苏州)上方山一带、用水晶制成的镜片,就是装在单柄铜框上,叫做单柄眼镜。苏州乃是我国水晶眼镜生产之盛地,流传古今,遍销全国,相传海外。
△清代折叠眼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单柄眼镜使用不方便、开始把两个单镜经过针销或铆合连接在一起,旋转轴可以上下分合,用绳带牵挂在头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压力把它夹在鼻梁上使用。最古老的镜架(边框)为木制、纸制、动物角质、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后来相继发展到采用金属材料如;铜、铁、金、银及现代的各种合金、镀金、包金、K金、不锈钢和塑胶材料。其形状早期眼镜均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只有边框无腿脚;有的有脚腿也不像现代眼镜的式样。
例如:无脚镜框为折叠式:(即用丝线绳套在耳上使用)有脚镜框的腿也是折叠式:其镜盒都是用纸糊的,经过涂漆搞的也很讲究.可以挂在腰带上作装饰品,其式样有圆形、椭圆形二种。此外还有为眼镜配套的镜套,镜袋,主要起保护眼镜和方便携带作用。
由此可见
我国关于眼镜的历史
实在是源远流长~
而对于“穿汉服能不能戴眼镜”的问题
相信在你的心里,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