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风景,日本的风景,东山魁夷的风景
因为疫情,我们错过了很多看风景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上海博物馆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既然看不了外面的风景,不妨看看展览中的风景画部分,再次体会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带来的放松感,也可以从风景画部分看出中国和日本的一衣带水关系。
隔扇画
作为日本画三巨头之一的东山魁夷,在晚年接了不少大型宫殿庙宇的壁画项目,这份唐招提寺御影堂隔扇画的委托,却深思了5个月才做出肯定的答复。
鉴真无疑是一个串联起一切的核心人物,我们在此省略鉴真东渡的经过,以及唐招提寺作为律宗道场的地位如何,此前均有报道。这次我们聚焦在最终呈现的实景——风景画上:优美的幽绿色调引人入境,山海浪涛、松林云雾环绕身边,让人无比放松,水天一月、柳絮吹风引起乡愁……
隔扇画
不能亲眼相见,也胜似身在其中。就是在日本,也只有每年6月的5、6、7三天,御影堂才会开放给观众,一场一期一会的碰面正好类似我们与某些风景的相遇。
所谓隔扇画,就是在室内空间的拉门或者墙壁上作的装饰绘画,属于日本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御影堂68面隔扇画分两批完成,第一批以日本山水为主题,大概花了3年时间筹备,完成《山云》《涛声》,第二批则取中国风景为题,包括《扬州熏风》《桂林月宵》《黄山晓云》。最终历时近十年,可说是能代表东山魁夷毕生创作的压轴之作。
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的是日本画,这是日本的“国画”,其最初源头来自中国的青绿山水,特点是用矿物颜料添加胶使用毛笔绘制,保留绵密描绘的技巧,一贯钟情花鸟风月题材。
传统的“日本画”如何在今天也显得“当代”,开放绘画题材是屡试不爽的方法,于是花鸟风月变为各式风景,艺术家也会尝试融合多种媒材,以突破既有语言。东山魁夷从欧洲留学归来,一个显著的收获是在风景画中,融入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感,他的山水,看似简单,其实是过滤了写实中琐碎成分,活用了光影的手法,同时用偏爱的透明感,藏着微妙的象征,其纯净宁静的风景被人称为心象风景。
在这一场耗时近10年完成的压轴作中,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们身在其中,并不感觉被画作喧宾夺主,而是全身心受到自然的感染,自然的精神与人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轻拍重合了。
“我希望这些隔扇画能够与我以往的画风有所不同。我想少用色彩,以使山体的感觉更接近于水墨画,将大海也处理成滞重的色调,画面大致呈现出黑白色调,自然而然地将余白的感觉采用于画面之中,即便使用彩色也将注意不要抹得浓厚。”
山云
在随笔集《通往唐招提寺之路》中,东山记载了在创作中继续简化自己的色彩和突出留白,不以形色逼真作为首要目的的创作思路。
画家于寒冬时节至春季巡游日本海,在新绿萌发到枝繁叶茂的夏季观看山峦景观,脑中渐渐“出现云雾飘渺的山峦,汹涌而来的惊涛,和岿然不动的岩石。”
《山云》和《涛声》描绘了层层海浪拍来,灰色岩石屹立不动,其上的一小簇植物则随风倾斜,拉开挡门,初夏雨后云雾中的松林淡远飘泊。这是我们可以在展览空间里体验到的风景,也是一种风雨激荡后的平静深远。
涛声
画家曾表示希望弥补鉴真因为失明而无法看到的日本风景,但是他也提到,远离故土,绝不是为了一饱眼福,而是受到精神感召,于是这一批风景画,是从精神契合的角度构思,而绝不是仅为呈现眼前的景观。
为了更加走入鉴真的心,东山魁夷在第二批创作中,改变了创作手法,用水墨来作画,他还是保持先写生的习惯,分三次来到中国,最后确定了三个场景: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宵。扬州是鉴真的故乡,桂林是他的暂时落脚地,这三个场景只用到水墨,但是与中国的水墨画不同,东山魁夷简化了笔法和造型的技巧,用光影带来真实印象,在写实基础上保留了诗意。
黄山晓月
扬州熏风
桂林月宵
黑白色调的风景如同晕染,褪了色的杨柳湖泊和山水月色,就像鉴真记忆中的家乡风景,一山一水,也是中国山水理想图景的象征,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画家对观念中的中式风景的致意。
东征传绘卷
隔扇画的部分结束,如果说风景到此为止,并不算十足准确,我们还可以在展览第二部分中看到鉴真东渡过程中的风景——绘卷《东征传绘卷》。如果说东山魁夷的绘画是日本画与水墨画的结合,这一份珍贵的绘卷实物,则像是回溯到古代,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影响了后期日本视觉艺术的独特创作形式。
《东征传绘卷》卷二浪沟浦遭遇海难
日本最早的绘卷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东征传绘卷》则绘于1298年,正处于日本镰仓时代,由僧人规划,画工完成,描绘了鉴真从出家到东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最后圆寂的经历,当时共有十二卷,十五世纪后期演变为五卷形式。此次分期展出了两卷,分别为第二卷和第五卷,其中第二卷描绘了鉴真几次东渡的惨痛失败,可谓是全卷的精华部分。
这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绘画形式,用散点透视法,所有人物景致呈平面铺开,同一局部的建筑物与人物的描绘又分别采用了俯视和平视的视点。我们可以想象如《清明上河图》一般,人物和场景徐徐展开,也可以对比《韩熙载夜宴图》,同一卷按时间推进描述了五个场景,主要人物在每个场景都有登场,即异时同图。
《东征传绘卷》卷三荣叡圆寂
日本的绘卷就如同百年前的连环画,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发展出了一些适应描绘更多内容的技巧方法:比如吹拔屋台法,即去掉屋顶直接描绘屋里场景,以及斜角透视,以获得更多绘画空间,而这种方法,也可以让画师在空间里的屏风上、隔扇画上画出装饰,大展拳脚。慢慢地,绘卷发展出一种平面性强的视觉表达方法,在后来的日本浮世绘、漫画、平面设计等等中继续得以发扬。
仔细看《东征传绘卷》,每一幕中都有风景,如不是自然风光,就是亭台楼阁,四周也有景色描画。特别吸引人的是东渡的历程,比如鉴真乘船遇到了海浪侵袭,在大海中有巨大的鱼群围绕小小船只,似乎是神话中的怪兽登场;在东渡成功后,庙宇宫殿的四周那些突出的植物花草细节丰富,暗示了季节和地理环境的变换。
在戚印平著《日本绘画史:图式与趣味》一书中,也举了一个此卷中的例子:“在第五卷的一个片段中,绵绵细雨中行进的上人及其随从只在画面下方占据了很小的空间,清澈的水塘、高大的建筑以及远处的青山绿树,成了作者刻意表现的重点。”紧接着,作者点出了《东征传绘卷》自然景物的特点:“绘卷的作者吸收了某些宋画山水的表现技巧,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绘卷物的表现之中,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上人四处跋涉,度化众生的艰难,而且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此作更像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宋画山水让人不禁想到马远、张择端等名师。前者风格被人称为马一角,构图偏重留白,诗意且具观赏性。后者则通过《清明上河图》对各种人物细致观察,真实记录。《东征传绘卷》在写实性和山水构图上看来均有借鉴。仅从我看到的第二卷片段来看,全卷必定读来趣味盎然,像是一出僧人版的奥德赛,而大自然在这幅东渡的“连环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这一路上的风景,既是鉴真经历的沿途自然,也是画家走遍日本写生看到的实景,更是进入我们头脑里的想象风景。
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再亲眼看到这次展览的作品,以验证我们心中的风景。